2021-4-9 | 健康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衛紅 單位:太原市杏花嶺區婦幼保健所
在兩次體檢之間對幼機構在職員工510例發放《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理念、技能66條(試行)》宣傳冊,并在每月健康教育例會上對其進行健康素養知識健康教育。統計學方法采取Epidata3.1建立數據庫,用SPSS13.0進行描述性分析。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發放問卷510份,收回問卷510份,收回率100.0%,男51例,女459例,男女比例:0.1∶1,保健醫30例,行政人員、幼師、保育員、后勤人員各120例,年齡25~30歲占25.3%,30~35歲占25.3%,35~40歲占6.3%,40~45歲占24.1%,45~50歲占19.0%,托幼機構在職員工的文化程度情況。
健康教育前,對健康的定義僅有34.9%的人回答正確。骨折首先不能復位的知曉率只有23.1%。嬰兒合理喂養知曉率為43.5%。咳嗽咳痰兩周以上的正確做法僅有28.1%。蟑螂、蚊子傳播疾病的知曉率為31.2%和34.9%。健康教育后以上問題的正確回答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戒煙正確方法、孩子打預防針能預防哪些疾病、與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能否傳染艾滋病、肥胖與健康的關系、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的最有效做法的知曉率都在90.0%以上。
僅有28.4%的人知道抗生素的正確應用方法,有晚上刷牙習慣者30.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30.0%,知道成人每天喝奶300g者、每天吃鹽不超過6g者分別為33.1%,35.9%,經過一年的健康行為干預后,上述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形成率都達到了70%以上,但主動測血壓,被犬、貓抓傷后的正確處理、主動獲取健康知識,生熟砧板分開、飲用污染水引起疾病的健康行為形成率,健康教育前后提高比例幅度不高。
對危險標識的識別技能掌握率較低,如:識別藥品說明“OTC”的正確含義只有26.3%,生物安全標識別率36.3%,放射性標識42.2%,易爆爆標識識別率45.7%。接受健康教育后,上述健康技能掌握率較低者得到了顯著提高。對醫療救助撥打120、搶救觸電的正確處理的健康技能掌握率較高,分別為95.5%和89.2%。
健康教育前健康素養為26.3%,基本知識與理念素養為34.3%,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為17.6%,健康技能素養為25.9%,健康教育后,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理念素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健康技能素養分別為41.2%,51.6%,32.2%,42.0%,可見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健康教育前后都是最低的。
本次調查顯示健康教育后托幼機構員工具備健康教育素養、基本知識與理念素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健康技能素養較健康教育前有了顯著的提高,這與目前國際上認同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改善人群健康素養水平的主要手段,并將健康素養的改善情況作為反映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行動效果的一個主要指標[2]的結論相一致。保健醫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具備基本知識與理念素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基本技能素養的提高比例最高,其次是行政人員、幼師,再次是保育員和廚師,這符合健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閱讀能力的結論,文化程度高的人閱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強于文化程度低的人,因而能更準確、更有效地尋求健康相關知識[3]。
無論健康教育前還是健康教育后,健康素養水平由高到低的順序都是保健醫、行政人員、幼師、保育員、廚師,這可能是從事不同工作的人群接觸和掌握的健康信息不同、具有的生活方式與行為不同引起的。這提示婦幼保健機構應加強托幼機構中保育員和廚師的健康素養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從而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
本次調查顯示,510例托幼機構員工的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理念的知曉率、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形成率、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教育后較健康教育前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加強托幼機構員工健康素養健康教育,不斷提高托幼機構員工健康素養水平,對提升其自身及幼兒的健康素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