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藝術理念論文
本文作者:戴建紅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木瀆第二高級中學
對于有的教師“唯多媒體論”,這其實是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問題,是非此即彼的簡單邏輯。要知道方法和手段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從頭至尾都用計算機,對其他傳統常規教學手段不屑一顧。甚至一些教師純粹以計算機替代小黑板與掛圖,不寫板書,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手段,是極不可取的。
問題一:多媒體環境下誰是課堂的主角
【案例一】某教師在教授一堂高中美術欣賞課,課件制作精美,圖文并茂,教師就像是一個操作工,連續不斷地播放課件并娓娓道來,學生聽得鴉雀無聲。新課程改革旨在克服以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推行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其中特別重視教師角色的轉換,倡導教師由原來的教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提倡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過程。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是要協助教師完成這種角色的轉換。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沒有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的內涵,一股腦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簡單地認為有了多媒體,教師角色就得到了轉變。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儼然扮演了解說員的角色,學生仍然是教學的被動接收者和旁觀者。其實這只是從原先的教科書一統課堂變成多媒體一統課堂,是“換湯不換藥”的錯誤做法,是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外衣下進行的傳統模式的翻版。
問題二:多媒體環境下的美術課堂如何體現美術學科性
【案例二】某美術教師在教授“蘇州園林”一課,整課圍繞葉圣陶的《蘇州園林》那篇文章,結合圖片分析文章中對園林的描寫和歸納,美術課儼然上成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其實類似于這樣的美術課堂并不陌生,有了多媒體技術的支持,在提倡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整合的大環境下,教師得以將美術教學活動綜合音樂、舞蹈、戲劇、影視、文學等其他領域的學習。通過綜合的學習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域轉換的多種能力。從美術課程理論上來看,多媒體使用確實符合教學目標和價值取向,但如果教師教學活動中對所播放的視頻、音樂等沒能把握好一定的量和點,就會分散學生對美術本身的注意力,淡化美術學科內容、特征等方面知識,擠占學生體驗,感悟、探索、分析、思考時間,美術課就上成諸如音樂課、歷史課或是語文課了,從而影響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完全偏離美術學科本位。
問題三:多媒體環境下的美術備課是否就是制作課件
【案例三】或是文件格式不對引起的,只要教師在課前仔細檢查多媒體設備,課前做好調試,并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就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現這些教師一味地花時間制作課件,錯誤地認為制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用制作課件代替備課,因此一旦課件出現問題,就攪亂整堂課的計劃。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的教學方案的過程。備課和課件的關系類似于戰略和戰術的關系,課件只是備課環節中具體實施的一個策略,把課件代替備課,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沒有預想,就會出現上述被動的狀況,從而影響到教學的順利進行。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筆者深刻體會到:每個學生都是教師的一面小鏡子,教師對藝術、知識追求的態度和方法,都會從學生身上反映出來;每個學生都是一張潔白畫紙,而畫家是學生自己,教師要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制作好“顏料”,讓學生畫出多姿多彩、不同尋常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