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創業教育論文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產生
一筆筆教育投資蜂擁而至,一棟棟嶄新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一批批民辦學校、實驗校等多種教育形式熱變大江南北,高校擴招、大眾教育、終身學習,人們似乎從未像今天這樣對教育如此熱衷,高等教育自然也無法再如以往那樣獨上高樓、曲高和寡,科學與經濟、大學與產業、教學與生產在中華大地上從未走過如此之近,一方給予期望,一方不負眾望,高等教育的進步助力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新世紀中國經濟騰飛的險峰峻巖上高等教育的身影不夠高大,人們期許的經濟發展主引擎似乎馬力不足,高等教育怎么了?高等學校應該怎么辦?高教改革何處去?質疑、困惑,或許夾雜一些謾罵,充斥著高等教育者的耳鼓。有識之士也紛紛諫言獻策,向西看者有之、向古溯源者有之,東西結合者有之,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提出不啻為一聲驚雷,為高等教育發展,乃至教育體系的深層改革開出一劑良方。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化浪潮,知識經濟的大發展也把創新教育推到了風口浪尖。20世紀80年代,以輟學辦企業的比爾•蓋茨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創造了高新技術企業,吹響了創業精神的號角。硅谷,這個高科技的代名詞,這個創業者的天堂演繹了多少靠創新、靠頭腦而一夜暴富的奇跡,有半數以上的企業是由斯坦福大學的師生而創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師生一年內開辦了100多家新公司,創造了2000多億美元的銷售額。人們在放目驚愕之余,不禁都拷問起本國的高等教育,不禁開始揣摩成功者的成功之道。日本高呼“科技創新立國”,德國誓要將高校建成“創業者的熔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指出,在“學位等于工作”這個公式不再成立的時代,人們希望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是成功的企業家和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于是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開始如春風般吹進每所高等學校。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是上個世紀開始的創新教育新的發展階段,是創新教育理念的全面化,是延伸性的創新教育。狹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如何獲得和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以滿足于人類文明進步對勞動者的基本需求。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培育具有事業心、責任感、全球觀和開創性技能的社會人。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形而上學式的“開辦自己的企業,成為企業的老板”,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文化的升華,即使是在創業教育興起的初期,也是被解釋為“一個人開始經營一個小企業的過程”,重在對經營過程的體會、理解和全局觀的培養,并非真的一個人開辦一個小企業。從特曼教授拿500美元開辦的惠普公司開始,斯坦福大學的師生紛紛踏上了創業的道路,由此形成了斯坦福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雛形,進而發展為產學研合作,成立行行種種的大學科技園區、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園等等模式。斯坦福教育的精髓是:鼓勵開發人的創造性,培養受教育者的開拓精神,歷練大學生堅忍不拔的敬業態度。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不應拘于一種模式,更不可能形成一種定式,應該具有各種鮮活的形式,保障人的個性張揚、社會的和諧、文明的進步??梢?,創新教育要創新的不僅是教育行為,更應深入教育理念,培養創新教育文化。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對我國的高等教育而言是個嶄新的課題,如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沒有準確答案的情況下,各高校或摸著石頭過河,或亦步亦趨的跟風推進。有的從狹義上理解創業教育為“創辦新的企業”,紛紛創辦大學生創業園、科技孵化器等創業場所,從政策、資金、場地等各方面給予扶持;有的從廣義上理解創業教育為“開創新的事業“,為學生開設了創業技能、創業大賽、創業風險投資家論壇等創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但前者的創業教育的受眾面很窄,大部分學生只是創業教育的觀眾,在目前高校創業實體支持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缺少一套完善的資助體系;后者的受眾面雖寬,但只局限于紙上談兵,黑板上創業,既缺少實訓教學體系、全方位創業能力的實踐,也很難換取學生的積極參。創業教育的激情并未獲得預期的效果,這兩種被廣泛傳播的做法,是人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深入理解,和形而上學的方式所導致的結果,原因在于將創業教育作為現有高等教育體系的補充,只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平添了些修飾的色彩,或與專業教育平行發展,或游離于專業教育之外,而創新創業教育更注重隱性知識的傳播,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素質,其核心是崗位樂業、崗位立業、崗位創業,創辦新企業、開拓新崗位只是其外在形式的一種,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所以說創新創業教育并非是獨立于專業教育之外的另一種教育模式,而是專業教育理念的革新,專業教育文化價值觀的重塑,是專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可以暫稱為雙創性專業教育。雙創性專業教育將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創造能力為核心,并塑造受教育者創業者的宏觀意識、卓越的敬業態度和獨立工作能力為教育指向,以探索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學以致用的實踐培訓為載體,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具體化、更明確性、更具有操作性。
四、雙創性專業教育的形式
雙創性專業教育的核心是在創造性思想的指導下,發揮個人的潛能,開拓性的學習,培養在社會中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及推動社會進步而工作的綜合素質。因此,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仍是高等教育的主體內容,改變的只是教育的理念、傳授的方法、教育的形式和受眾面。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磨滅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來體現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性,而這種方式恰恰從另一個方面扼殺了學生受教育的公正性。在這里暫且不論及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啟蒙教育的存在的問題,及對高等教育階段的深刻影響,單純談及高等教育階段,學生走入高等教育學府的大門便被分配到不同的專業,進行班級制管理,在入口處便被貼上出口時的標示,然后便開始了工廠化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學方式,落后于實踐的教學內容,批量生產的模板樣畢業生。所以,很多畢業生感嘆“大學無用論”,自認為什么都沒學著,什么都不會做,困惑于自己到底在社會上能做什么?走向職場后如醍醐灌頂,對職業的技能和知識開始如饑似渴的惡狼般鯨吞,產生課上不學課下學,校內不學校外學的怪現象。原因在于傳統高等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播方式存在弊端,教育的理念亟待更新,傳統教育的重點在“學”,而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重點在“用”,強調在“用中學、學中用”,而這種學以致用的教育觀點,中國古代教育家早已著撰傳世,“授人以漁,莫授人以魚”的觀點在權威教育的模式下被我們的授教者淡忘了,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先學后用,不知所用,所學無用,用之再學,現學現用”窘境。雙創性專業教育要達到在高等教育階段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目的,就仍然要以知識傳播、技能培養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雙創性專業教育既要有相當的受眾面,又要有相當的時序性。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一個大學生創業園、高校高新企業園區是完成不了所有受教育者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靠開辦第二課堂式的幾門課程也是無法完成敬業精神、開創意識等隱性知識傳播的,它需要全員參與,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
五、雙創性專業教育的過程
教育部高教司的工作要點指出:大力推進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雙創性專業教育的根基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變革,應根植于我國教育理念的全方位變革,對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受教育者而言,其獲取隱性知識的能力不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才培養的,高等教育不應是受教育者缺乏創造力、創業精神的唯一責任人,創新創業能力是典型的隱性知識,應該從娃娃抓起,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家庭文化是高等教育階段雙創性專業教育開花結果的沃土。創新創業教育是社會系統工程,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保障,是全社會的責任,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本文集中探討高等教育子系統各教育環節的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和方式方法。
1.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雙創性專業教育課程設計
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目標導向的專業課程和創業技能類課程設計同樣重要,創新創業類課程是學生在培養創業意識、開創精神的前提下掌握創業知識的技能性課程,而專業課程知識傳遞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兩者統一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兩類課程的設計均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在學校辦學特色、優勢的基礎上提出前瞻性、科學性的課程結構,在與時俱進的歷史洪流中體現辦學的個性化、教育的個性化,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授課技巧等諸多方面創新,不能搞模式化、一刀切。首先,要結合國際形勢、國情、校情,進行教育資源的深入分析,借助本校、本學科以及教師團隊的教學優勢和特色,構建個性化的課程體系。不同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均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學校、同類學科的專業特色和歷史傳統,這些特色和傳統正事開展個性化學習,張揚學生個性的基石,要充分珍惜和有效利用這筆特殊的教育資源。在競爭較為激烈的高等教育環境中,凸顯特色、創新發展,轉化為獨特的課程藝術,形成較強的教育競爭力。其次,個性化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充分尊重了受課者的個體差異,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多樣化結果,因此,必須相應的建立新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與傳統的課程考核評價不同,以雙創性專業教育課程是在教與學的雙方個性化張揚激烈交鋒中形成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承方式不拘一格,學生的學習、理解、體會和運用千差萬別,課程的考核評價應是授課結果的真實反饋,以利于授課者的教學反思,推進課程本身的不斷完善和創新。再次,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應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體現學校教育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性課程,要面向未來、面向產業、面向專業。教育部學生工作司在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中指出:要把畢業生的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各地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和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可見,各個學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必須要結合專業方向,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著眼于學生的崗位就業、崗位興業和崗位創業。
2.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與雙創性專業教育師資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既需要高校的創新創業文化,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工作,政府、社會和高校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創新創業教育的定位、評價和實施不是高校與學生之間簡單的授教與受教關系,其根本在于社會的認同。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實施需要培育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師資培養與服務保障機制。本文將主要論述高等教育創新創業師資的培養。首先,培養、提高專業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技能。教師自身創新創業意識的強弱,是否能將這種隱性知識傳承于學生,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雙創性專業教育實施的前提,也是教育質量的保障。高校應通過科學的管理措施,鼓勵廣大的專業教師進行學習和深造,以提高創新創業教學水平。通過各種途徑促使專業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意識,深入產業和生產一線體驗創新創業過程,深入參與、了解本專業的產業化過程??梢?,提高專業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意識并不復雜,只要學校通過政策引導、科學管理可以快速的付諸行動,問題的關鍵是創新創業隱性知識的傳遞技能的培養,教師自己有創新創業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并不意味著他們懂得如何傳授給學生。因此,培養和提高專業教師的隱性知識授課技能是雙創性專業教育的當務之急。其次,雙創性專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在培養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增強創新創業課程師資力量。據統計,在很多高校開設兩門創新創業教育類公共選修課情況下,師資就已經捉襟見肘了,根本無法保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必修課程。況且在已經授課的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中,學生輔導員和學生工作管理干部居多,這些師資多數都是思政專業,授課質量的提高難度較大。因此,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制定師資的引進與培養,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整體方案。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創新創業課程是注重實踐性的課程,教師既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又要有一定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因此,組建一支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是較為有效的途徑。在國家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師資培養體系,培養具有資質的創新創業培訓師,建立創新創業課程教師隊伍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高校應該加強與各類培訓機構、政府部門、產業界的合作,聘請企業家、管理人員、人力資源經理等專業人士,以及有過創新創業經歷、經驗的成功人士,甚至經受創新創業挫折而失敗的社會人士,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專門化創新創業課程師資隊伍。
3.建立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高等教育管理文化
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理論,稱為管理文化。將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從教學過程、師資培養上升到文化層面,是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提升的保障,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和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運行,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模式。它的核心就是管理者要有創新創業的意識,管理制度的形成要能夠保障創新創業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要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管理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文化的亞文化,以師生價值觀為核心,以及承載這些價值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雙創性專業教育的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的文化過程。教師的創新創業隱性知識的傳播受到學校管理文化的影響,建立健康、積極的管理文化,可以激勵教師,實施對創新創業教育過程的有效管理。辦學指導思想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文化的核心。辦學指導思想決定著高等教育行為,雖然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學科教育行為各有不同,但要統一辦學指導思想。創新創業性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內化為管理觀念是教育管理文化基礎。制度建設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文化基礎。制度本身是一種管理文化的象征,高校管理制度凝聚了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的思想、原則、方法和技巧。雙創性專業教育管理包含內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內部管理是指學校自身的行政管理,教育部制定了“創新創業教育”方針,高等學校要在國家教育方針指導下,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辦學質量,彰顯辦學特色。外部管理是指學校外部對學校教育工作行政干預和管理,要緊抓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宏觀戰略的良好契機,充分利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外部環境,創造高等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社會氛圍。人本管理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文化著力點。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本管理是要體現受教育者的個性化學習,發揮教師個性教學,體現教學優勢、教學特色,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手段與目的的管理。從人本性出發,選擇最適宜方式、方法,形成個人的模式和崗位,個性化的精神追求、信念與價值觀。人本管理就是尊重人的個性、發揮人的個性,結合人的個性進行多元化管理。
作者:郭偉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