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酒店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吳亞萍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從教育學的視角理解,課程文化是教育學化了的文化,課程文化的構建,要體現教育目標的要求,而教育活動有特定的對象、目標、過程、內容,課程文化就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彰顯主體性存在。課程是對現實文化的選擇、超越和建構,內部根源在于課程對學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關注。課程文化的主體是人,是文化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統一,是主體性文化。課程文化是由課程價值觀、課程規范、課程符號、課程傳統與習俗以及課程物質設施等要素構成的復合整體,是各個要素構成一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質。關于課程文化的特征,有研究者從文化發展、文化本質、文化屬性和文化構成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指出課程文化要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人本性和自覺性以及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統性。課程文化的特征對課程目標的定位和達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課程文化包括傳承與鞏固已有的文化、創新與建構文化兩個功能。在變化迅猛、交流廣泛的現代社會,課程文化的批判與生成、創新與建構功能應占主導地位。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文化是指酒店管理專業課程的價值取向、課程規范、課程符號、課程傳統與習俗以及課程物質設施等要素構成的復合整體,是在學校領導或酒店行業指導下給學生提供的一切經驗,是各個要素構成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質。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是指向酒店行業的職業文化服從于酒店行業的職業文化,呈現出酒店職業本位的特征。課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都來自酒店行業的職業文化,課程的價值理念是為培養合格的酒店業職業人才服務的,因此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內部成員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必須符合酒店行業職業或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形象與職業規范要求,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必須體現一般意義上課程文化的特征。從課程文化的發展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必須反映時代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課程文化必須反映酒店業在適應時發表展方面實現創新。如一家成功的酒店企業離不開繼承和創新,其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不僅要繼承和借鑒前人和其他優秀企業的經驗和教訓,還要立足于時代,立足于企業實際,勇于開拓創新。只有這樣,企業的文化才能更有時代特色,更有鮮活的生命力,在企業不斷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支撐作用。
從課程文化的本質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須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酒店業是社會環境中的一個部分,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要培養學生在酒店業社會環境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要服從于酒店業的社會職業文化,掌握酒店業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范,并內化為個人的品質與行為,在酒店行業中再創造的過程就是學生作為學習者和社會參與者的全面發展過程。在完成學生成為社會人的培養方式上,真實環境的實踐訓練是必要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酒店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為發揮后續的創造潛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課程文化的屬性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應具有主體性和自覺性。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的主體性就是從“整體”的視野重新確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合理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把個性理解為道德、體力、智力、審美意識、敏感性、精神價值等品質的綜合,并認為這種“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酒店管理專業要讓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自覺形成自我意識,逐步內化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規范體系,促進學生養成和諧、健全的人格結構。從課程文化的構成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應具有多元性和融合性。隨著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深化,課程目標價值取向正從學科知識論向提升主體創造能力轉化,以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為核心,課程目標價值取向呈現多元性和融合性。酒店行業存在中外文化及我國不同群體文化差異,課程內容既要吸收國際酒店業的先進文化,又要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營造酒店業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職業情境中感受職業文化,促進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多元性文化的生成。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塑造良好的職業人格,培養職業精神。
轉變課程價值取向,人文與技能教育融合。課程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取舍、教學評價的標準等。課程人文與技能融合指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要體現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統領和引導課程實踐的各個環節,把追求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終極目的。在課程方案設計中,設計者要明確掌握真實的技能離不開學生的主動介入,學生不僅要重視技能知識的學習,還必須加強對真實的酒店職業崗位相關技能的體驗。一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教師不僅要重視研究教學,更要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探索學生價值實現的動力機制,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歷史及前景,積極投入學業,樹立擇業信心。二是重視養成教育與酒店業文化對接。我國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與酒店業的要求差距較大,學生在酒店實習、就業時存在諸多不適應,流動率很高,職業的不穩定影響酒店業的聲譽和創新發展。
酒店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人力資源需求上有其特殊要求。國內外著名酒店都十分注重員工的工作、生活環境,講求衛生、整齊,布局合理,既提高效率,又尊重員工,強調“無情制度,有情管理”的酒店業文化,體現現代酒店業企業價值觀以人為中心的突出特征,以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導向。創新課程管理,建立與課程文化相配套的教師發展體系。課程改革能否建立起預期的課程文化,培養出全面和諧發展的酒店業管理人才,關鍵在教師。一是增強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同感,包括教師對改革的評價、感受和行為意向。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文化構建應把認同感視為教師個人與專業群體文化及學校組織文化之間互動的產物,關注教師所在的工作環境和文化對認同感的影響,只有教師認同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的文化革新。二是深化高職特色的教師評價標準改革。這是引導教師課程改革的指揮棒。評價標準從本質上說必須符合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IBSTPI(國際培訓、績效和教學標準委員會)制定的教師能力標準和績效指標值得借鑒,包括5個維度的18項能力及98條具體績效指標。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可以參考執行,并且對于能力指標的具體績效內涵依據專業特點作調整。如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體包括5項績效指標:拓展有關學習原理和教學策略的知識,不斷更新技術知識和技能,建立并保持專業聯系,參加專業發展活動,建立個人工作文檔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