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人事管理論文
作者:楊振榮 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人事處
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人事管理的內容及原則
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人事管理是指院系在高校校級組織的授權下,依照科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根據院系發(fā)展要求和學校任務,自主地對院系人事進行管理.其具體內容包括教職工的聘任錄用、調配交流、獎懲任免、培訓考核、工資福利、職級晉升、離休和退休等工作;從運行環(huán)節(jié)上說,就是對高等學校的教職工從招聘、錄用、培訓、升遷、調動、評價直至退休進行全過程的管理[2].其目的是通過院系科學、自主的管理,謀求院系之間、教職員工與教育事業(yè)之間、高校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協調,以達到人適其事、人盡其才的目的.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人事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1精簡高效原則精簡高效原則是指在二級管理體制下,高校應將管理中心下移,給院系更多的自主管理權力.院系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制定本院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各類人員崗位比例,嚴格控制各類人員編制,做到按需招人、按事置人.這樣就可以避免人員虛置、人浮于事和機構臃腫的問題,從而降低制度運行成本,提高管理成效和辦學活力.
2責權利相統(tǒng)一原則所謂責權利相統(tǒng)一,即管理者的權力要與其應當承擔的責任和享有利益要協調一致,做到沒有無責任的權力和利益.在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院系具有相對獨立的自主發(fā)展權力,既擁有教師自主招聘、聘任和考核的權力,同時又肩負提高人才質量、培養(yǎng)與發(fā)展人才、建設教學團隊、完成學院總體發(fā)展目標的職責.這就要求院系明確自身的權力和職責,做到權責利統(tǒng)一.只有權責利統(tǒng)一起來,人事管理才會達到公平、公正、高效的效果,才能提高學院人事管理整體水平.
3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與目的地位;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這一理念可以用在人文社會科學許多領域.在管理領域中,以人為本是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fā)點和中心,著重激發(fā)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實現人與企事業(yè)單位共同發(fā)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在高校二級人事管理體制中也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這既是以人為本理念本身的要求,也是提高管理效益的要求.因為人是運行制度的主體,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設計良好的制度得以良性運行的前提.堅持以人為本,就有可能使被管理者從規(guī)則的消極接受者變?yōu)橐?guī)則的積極遵守者,從而降低制度運行的成本,實現管理的目的.因此,院系也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進管理的制度安排中.具體而言,院系在人事管理的具體工作中,應準確把握并積極回應廣大教職工的實際需求,解決困擾教職工的工作與生活難題;在人事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既要考慮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又要考慮廣大教職工的切身利益,在提高管理成效的同時,也提高廣大教職工的幸福指數.只有如此,人事管理的最終目的才會實現,教師自身素質和整體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當前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人事管理存在的問題
1權責不明確,缺乏靈活的用人機制目前,一些高校存在校院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層次多、行政機構臃腫、部門職能交叉重復等問題.由于缺乏二級管理的可操作性制度和工作流程,院系有責無權,容易造成辦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工作難以協調的局面;同時,院系根據自身發(fā)展所需要的專業(yè)人才進入高校缺乏自主權,容易導致教師來源單一,有用的人進不來,不用的人出不去,從而影響了高校的人才流動和人才隊伍建設,這也是導致高校辦學活力不足的原因.
2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健全的考核評聘制度高校中專職的人事管理隊伍數量相對不足,很多人事干部缺乏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業(yè)務經驗,對教學單位的學科專業(yè)建設、教學環(huán)節(jié)等缺乏了解,宏觀指導和協調服務能力欠缺,服務質量不高.學校在人才招聘的進口環(huán)節(jié)限制過多,并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聘任制,職務終身制并沒有改變.而現行職稱評審辦法存在諸多弊端,無法滿足高校對師資隊伍的考核要求,大大影響了高校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師資隊伍的建設.
3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在二級管理體制下,大多數高校已經將教師考核權限下放到各教學單位,但各教學單位缺乏科學的考核與分配制度,考核結果不能很好地與人員的聘任、獎勵掛鉤,分配制度中平均主義突出,導致一些業(yè)績突出、貢獻突出的人員未得到相應的獎勵.這些都不利于調動人員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校辦學活力的提高.
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人事管理的完善措施
1改革人事規(guī)章制度,完善用人機制在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隨著二級管理的推行和權責利的重新劃分,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革人事規(guī)章制度,完善用人機制,規(guī)范管理行為;厘清屬于學院責任和權限內的事務,將人才的引進、聘任、培訓、考核、獎懲、職評及分配等事務制度化,并力求做到科學化、規(guī)范化、可操作化.另外,要注意結合實際制定一些有利于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的相應規(guī)章和優(yōu)惠政策,并明確制度的指導思想、實施原則、政策條款、適用范圍、操作程序、執(zhí)行時間和責任部門等實體性和程序性的細則.
2實施目標管理,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在高校二級管理體制下,要提高人事管理者的素質就必須實行細致的目標管理,并完善評價機制.實施目標管理就是要突出重點、強化考核,使學校的管理方式由直接操控轉變?yōu)殚g接監(jiān)控,實現由過程管理向目標管理的轉變.同時,建立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實現目標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評價機制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對院系的考評機制,二是院系部內部的考評機制.人事管理者不但要接受學校的考評,還要接受院系的考評;院系要建立完備、細致的考評機制,要針對不同的考核事項建立與之相應的考評標準,而不能用單一、僵化的標準評價所有事項;考評時,既要進行定性分析,又要進行定量分析;既要重視量的考評,又要重視質的考評;同時,考評結果還要作為人員晉級、獎懲、崗位津貼等福利的參考標準.
3合理界定職責權限,適當擴大學院辦學自主權在高校管理中,如果不能合理界定不同主體的職責權限,必定會出現機構臃腫、職能交叉、人事管理混亂的現象.因此,實施校院二級管理,應首先制定校院二級管理規(guī)程,明確院部與教學、科研、人事、行政等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責與管理權限[3].學校是一級管理主體,其職責是總攬全局,負責學校的整體規(guī)劃與建設.比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制定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和規(guī)章制度;擴大對外交往,籌措辦學經費,改善校園基礎建設;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建立有效的考核評估與監(jiān)督管理體制等.院系是學校內部的二級管理主體,學校應明確其責任與權力,并適當擴大系部的自主決策權、人事權和理財權.學校統(tǒng)一調控與系部自主相結合的二級管理體制,在形式上更加靈活,有利于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和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