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節能論文
作者:孫曉冰 沙凱遜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明確基本原則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4(]以下簡稱《意見》),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牢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宗旨的原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意見》中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也是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應遵循的宗旨。偏離了這個宗旨,就會落入“無發展的增長”的陷阱,即無工作的增長(JoblessGrowth),無聲的增長(VoicelessGrowth),無情的增長(RuthlessGrowth),無根的增長(RootlessGrowth)和無未來的增長(FuturelessGrowth)[5]?!兑庖姟分赋?,村莊治理“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然而,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片面地理解為單純的新村莊建設,出現盲目撤并村莊、盲目對農居進行改造、盲目進行城鄉無差別化的能源系統建設和盲目安排村莊整治的時序等問題[6],這些偏離宗旨的做法導致農民住進樓房而失去生計、居住條件改善而幸福感下降等諸多問題。
二是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的原則。《意見》指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4]。廣大農民是農村建筑節能的主體,農村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因此,不能用對待城市社區的方法來要求農村建筑節能,不能以城市人的眼光和思維對農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進行“現代化”改造,而是要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充分傾聽農民的意見,最終讓農民得到實惠,感到滿意。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兑庖姟分赋?ldquo;,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4]。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財力有限,新農村建設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礎。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服務水平、不同的室內狀態、不同的使用者行為、不同的操作方式等,這些不同導致建筑節能途徑有所不同。一種技術在這種模式下可以節能,在另一種模式下可能就會費能。因此,農村建筑節能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充分吸收千百年留存下來的鄉土節能智慧,采用“最合適”而不是“最優”的技術和方案。
構建工作平臺
如圖2所示,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的工作平臺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基礎之上,由技術、資金和制度三大支柱所支撐,同時受政府、市場和第三方等三大力量所調控。在這個平臺上,地方政府、村民代表大會、村委會、村民、規劃部門、設計單位、承包商、供應商和監理單位等不同角色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發展。在制度支柱的建設方面,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進行需求分析,要搞清楚,在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領域,有哪些利益需要通過政策法規來調整?有哪些行為需要通過政策法規來規范?其次進行供給分析,要搞清楚,現有的政策法規中,有哪些適合于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領域?有哪些不適合?不適合的原因是什么?那些適合的政策法規可以直接納入新的體系,而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就是制度創新的空間。在資金支柱的建設方面,要根據不同社區類型的實際,分析從財政、銀行、農村集體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等不同渠道籌措資金的可能性,以及資金的使用效益。建設資金的短缺是新農村建設的“瓶頸”。農村的建筑節能工作之所以尚未納入國家建筑節能標準的強制管理范圍,原因不在于沒有合適的技術,而在于資金不足。運用拍賣、入股、租賃、承包等市場手段對分散在各村的集體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資源潛力,可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籌集新農村建設及建筑節能資金。在技術支柱的建設方面,要從關鍵技術的選用、技術規范體系與節能技術產業化、技術經濟分析和評估體系等方面展開研究。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面臨的主要矛盾不是缺乏技術,而是資金短缺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規劃問題涉及到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資金的籌措等問題,舒適度標準涉及到技術方案的選擇和節能效果的評估。對這兩個問題應該重點研究。
結語
本文提出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工作的基本原則,給出了新農村社區建筑節能工作平臺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下開展研究時,可采取“先減后加”的技術路線。首先做“減法”,即從面向城市的建筑節能管理體系中去除不適合新農村社區的內容,然后做“加法”,即根據新農村社區建設的特殊性提出新內容,并將這兩部分內容有機結合,最終形成適合于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建筑節能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