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研究論文
作者:龐迪蓉 單位:保山學院藝術學院
二、抓住課程設置做文章
保山學院是一所綜合型的院校,生源大多數來自高中,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器樂訓練,達不到專業的要求,但文化成績相對較強。根據揚其文化優勢之長,避其演奏能力之短,把他們培養成普及型人才,兼顧培養研究民樂演奏的后備軍。面對新時期社會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對高師音樂專業民樂課程進行優化改革已成為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具體而重要的內容。為此,我院音樂專業在教學培養計劃修訂時,對民樂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大綱內容的編排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學優化體系,其課程設置的修訂依循了一下幾點原則:
(一)合理性
根據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欠缺,但理解力相對較強的特點,將專業基本理論常識、作品賞析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通過對一些有深刻主題寓意和表現手法獨到的經典作品的賞析,培養學生對葫蘆絲演奏藝術的審美情趣、知識素養和鑒別能力。如根據大學生入學年齡均在十八歲以上、骨骼發育基本定型的生理特征,在技能訓練過程中要適度淡化或刪減專業性較強的高難度動作要求,使學生能夠較好完成大部分規定的基本動作,了解葫蘆絲演奏訓練的基本步驟、方法和要領。另外,在教學中還可采用激勵式、建議式及縱向式的評價方式。讓每位學生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別人的肯定而感到成功的喜悅。
(二)目標性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民樂課,意在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并為各級文化站、藝術團體、企事業單位輸送藝術人才,就我校高中起點的學生而言,通過葫蘆絲演奏課的學習,將達到如下目標:1、提高學生對民樂藝術的感知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達到愉悅身心、提升藝術修養的目的;2、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葫蘆絲演奏方法、齊奏、合奏技法,使其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的創作能力;3、培養學生正確運用氣息、技巧表現不同風格的樂曲,正確理解作品的內容和風格的關系,游刃有余地進行葫蘆絲課堂教學;4、把保山當地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元素以葫蘆絲為載體,將其發揚光大。
三、抓住畢業出路做文章
學院作為輸送藝術人才的搖籃,首先必須直面社會的不同需求。同時,學院對學生畢業后如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如何“學有所成、學以致用”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對學校和學生將來的生存發展前景都是休戚與共、命脈相聯的頭等大事。
辦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是要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社會學院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應該適時地調整課程。高校民樂教育必須摒棄以“學科為中心”,分工過細、專業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起新的“以能力為中心”教育教學、史論等。這就要求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葫蘆絲課程必須突破這種傳統教育格局,強調人才培養的應用型,使學生成為具有專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培養集演、奏、編、講于一身的應用能力較強的人才。即掌握必要、足夠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編創、演奏等能力的人才。
教育改革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高校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更新觀念、認清社會現狀、敢于改革、勇于創新,確實落實國家教育改革的政策,跟上社會發展進度,更好的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民樂教育同樣要在改革中完善自己,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式,在學科設置上考慮到學生的切實需要。讓我院的葫蘆絲演奏藝術和社會同步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藝術,讓我們的演奏人才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