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子政務論文
本文作者:熊偉焱 單位:遼寧省朝陽市市委黨校
在過去辟謠的信息總是比謠言傳播的要慢,而在謠“鹽”事件中,正當謠言四起的時候,政府部門發出的聲音可以迅速傳播開,進行辟謠以正視聽,使人民群眾了解真相,減少因為謠言而造成的損失。政府部門給微博增強了公信力,微博則給政府官員的聲音插上了翅膀。3)微博本身的特點“快捷、簡潔”,所以絕大部分熱點、容易引起矛盾的事件都很容易在微博上反應出來社會問題一旦暴露出來,即便這個問題只是誤會甚至僅僅是謠言,如果不及時干預處理的話,就有可能像甕安事件一樣“小事變大,大事變炸”。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甚至破壞社會穩定。
如果政府官員能參與在微博這個環境中,就更容易直觀地感受到社會輿情的變化,有利于其迅速作出對應。2012年5月26日,深圳發生了一起豪車飆車案。事發后由于一些情況不合乎常理判斷,導致大量微博網民質疑是否存在掉包。面對質疑,深圳警方在2012年5月28日,向媒體通報了“5.26”重大交通事故案的情況。從5月28日開始,微博網民不斷質疑各種證據,而深圳交警方面則一邊收集質疑的問題,一邊放出更多視頻資料和解釋。6月,在微博上質疑的聲音基本消失。從這一角度上來講,微博是一種把社會輿情具體化的工具,更是一種引導甚至改變社會輿情的工具。微博這一平臺是一種社會輿論的催化劑,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無論是謠言還是真實,都將通過這一平臺放大。
政務微博最容易遇到的誤區,可能就是“自說自話”現象。一些政務微博只把關于本系統的新聞轉載到自己的微博上,就算萬事大吉。既不跟微博網友交流,又不發布一些新聞中沒有的消息,更沒有自己的看法、評論。導致政務微博成了官話集散地,把政務微博變成了“空架子”。這樣的政務微博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導致了群眾認為政務微博就是一種政府的敷衍。
微博是一個大家都可以來發布新聞的平臺。在這種氛圍下,經常會讓人有一種隨便說說自己身邊的新鮮事欲望,而政務微博也是由工作人員來管理的,不免也有此類沖動。但作為一個政務微博的工作人員,則不能隨意發布自己身邊的消息,在發每一條微博之前都要仔細思考這條微博是否可能涉密,有可能涉密的堅決不能發。普通人說自己的身邊事,一般來說影響不大,而官方的政務微博發布的信息,則屬于官媒發布,影響極大,所以必須謹慎。
一條微博只能由140個漢字組成,所以其發布的信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信息極有可能被人脫離語境、斷章取義的理解。比如2012年5月末《環球時報》發布的社論《反腐敗是中國社會發展攻堅戰》就被某媒體斷章取義把標題改成《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民眾應理解》。被串改標題的文章論調馬上180°轉彎,這一被串改后的標題在微博上大肆傳播,并引發了大規模討論,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所以在政務微博上碎片化傳播信息的時候,必然要多琢磨,要帶上原文鏈接,情況允許的話還可以利用“長微博”工具發布長微博。
情緒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政務微博的操作員被自己的情緒影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重點,都有自己極為關心的事情,作為政務微博的操作員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操作員在發布政務微博、與微博網民交流的時候,則要盡量少流露負面情緒,以免造成情緒傳染。另一方面是說政務微博的操作員不能被網民的情緒所影響,在信息急速傳播的今天,網民群體之中發生“情緒傳染”并不稀奇,操作員要保證自己不被其傳染,造成更大社會影響。
最后的問題是政務微博時髦化。一些政務微博要么建立了政務微博以后不聞不問不管,以為建立了就是萬事大吉;要么為了完成任務而每天分條發布類似于“夏日防暑”、“春季養生”之類微博,與自己的政務完全無關。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政務微博必須要做到“持之以恒,交流暢通”才能算上合格的政務微博。以上簡單的談了微博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和開設政務微博可能帶來的誤區,在實際應用中政務微博要面對的問題,要比我們羅列出來的多很多。切實做好政務微博的“時效性”和“精準性”才能讓這一新興平臺更好的為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