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景觀設計論文
作者:袁悅鳴 單位: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藝術學院
經濟性原則保障性住房的資金來源大部分是政府撥款和社會力量參與,這就決定了在進行景觀設計方案之初,必須要明確造價的預算,在方案之初以至最后的施工階段都要秉承經濟性的原則,盡可能地控制造價,通過設計和工程的相關手法來解決由造價所帶來的矛盾。
文化性原則雖然保障性住房小區的景觀以實用、適用為主要特點,但賦予其相應的文化主題,營造一種歸家的親切感和歸屬感也是至關重要的。
可持續發展原則新型保障房建設提出“綠色、環保、低碳”的概念,強調在有限成本下提高住房品質,具有時代特色。履行國家“四節一環保”產業政策的要求,致力于綠色建筑的研發,可持續景觀的設計,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產出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效模式。
保障性住房景觀設計的方法
1合理布局功能空間
要實現保障性住房的實用性原則,關鍵在于能提供給住戶最需要的戶外空間。因此,首先必須從分析保障性住房人群的需求出發,找出相應的設計方法來解決。其次,需要借助一些科學數據分析的手段來實現真正的合理布局。
1.1分析保障性住房人群需求。保障性住房居住人群多是拆遷戶與低收入家庭。從居住者的生理需求層面上來看,景觀的空間功能必須要滿足基本的戶外活動需求,包括老人休閑健身、兒童趣味活動、青少年戶外運動等要求;同時通過造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對陽光、空氣、綠植等基本生態要素的生理需求。從居住者的心理層面上來看,保障房住區的建設除了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外,更需要為這些弱勢群體營造一種家園的歸屬感和社區的安全感。這些都可以通過景觀設計的手法來實現。如:設計強化家園歸屬感的主題文化景觀,為住戶營造良好的鄰里溝通的組團環境,營造安全有序的戶外交通網絡。
1.2科學數據分析。運用天正建筑日照分析軟件、sketchup等進行日照分析,將老人和兒童活動場地布置在光照充足的空間。依據不同日照條件配置不同生長習性的植物種類,降低養護成本。運用PHOENICS軟件進行風向分析,在夏季主導風向上設計景觀廊道,利于通風降溫;在冬季主導風迎風面上種植高大常綠喬木,阻擋冷風,為冬日戶外活動營造更適宜的環境。通過日照分析與風向分析,設計合理的景觀和功能空間布局。
2合理控制造價
目前國內各地保障房成本依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政府投入程度、保障房類型差別都會有不同。這里說的“控制”是在保證基本的安居要求前提下,秉承“重點空間重點打造”的原則,通過景觀設計的相關手法盡可能的降低成本消耗,在成本與效果兩者之間平衡的一種態度,具體方法有:
2.1控制構筑物的數量。這些構筑物包括亭子、廊架、景墻、花壇、坐凳、活動設施等景觀小品。在設計中,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地減少構筑物的出現,如處理地形盡可能減少擋土墻的出現,將坡度放緩,運用植物造景處理高差。另一方面,針對居住區主入口、主要節點做重點空間的打造,可適當多放置一些休憩設施滿足居民活動的需求。
2.2控制硬地鋪裝的面積。在規劃布局時主要在入口處及中心節點和老人、兒童活動空間設硬地鋪裝,其它宅間景觀設計簡化,以綠植為主。
2.3控制大規格樹木的數量。大規格喬木和樹形優美的點景樹造價較高,因此通常將這些樹木設計在入口處和主要節點周圍。當然,大喬木的具體位置還需考慮工程上的要求,如結合方案設計、地庫頂板高差、場地豎向設計及地庫柱網圖等確定大喬木位置,這樣才能保證最終施工的可行性。
2.4減少土方量。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則,地形營造時盡可能利用原有場地標高,如標高較高處考慮微地形堆坡處理,標高較低處考慮下沉空間的處理。土方回填時,在考慮地庫頂板荷載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道路和場地的標高,提高綠化的標高,有利于增強景觀的層次感和空間感。
3提煉特色文化主題
保障性住房的文化主題多以設計師引導為主,且摒棄商業噱頭,以更親民、務實的角度來尋找具有歸屬感的主題。下面提供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3.1地域文化主題。若場地原址或附近具有大型風景區、歷史文化遺跡,抑或城市本身就具有可以挖掘的城市記憶及古老的歷史文脈,即可大力挖掘地域文化主題,采集元素符號,構建景觀文脈。在構筑物、景墻等小品設計上,運用城市記憶的元素符號,為居住者找尋家園的歸屬感。
3.2民俗文化主題。保障性住房的業主多是老城區或城郊一帶拆遷戶,他們對民俗文化,如民間節日與相應的民俗文化活動有深刻的認識與積極的參與性。因此,可以考慮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在規劃相應節點時,設置對應的功能空間來實現民俗活動的傳承。在設計主題小品時,將地域民俗文化的元素加入小品設計之中。
3.3健康養生主題。隨著人們日益關注養生文化,針對保障性住房業主本身的需求特點,可以結合景觀風水學的相關知識形成健康養生的主題。通過景觀風水學指導住區總體規劃布局和分區;通過節點設計,營造相應的功能空間為居民養生、健身提供活動場所;通過植物造景,發揮花草樹木的藥用養生功能;通過小品的設計向居民普及養生知識和健康理念等。
4展開可持續發展設計
可持續發展設計即倡導共生、循環的設計理念,構建科學、合理、穩定、可持續的生態景觀,提倡節能減排的低碳生活模式。在景觀設計及工程材料的運用上,通過開發新型材料、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等,實現保障性住房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1透水材料的運用。透水材料包括透水磚、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塑膠地等。透水材料的最大作用是降低下雨時的地表徑流,減輕市政水網的排水壓力,同時促進地下水的滲透與儲存,有利于周邊植物的生長,從而起到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4.2可再生能源的運用。居住區中的草坪燈、庭院燈、小區路燈均可采用太陽能照明系統,并且可采用分區與定時相結合的控制方法,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4.3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收集的目的一方面減緩降雨量較多時市政管網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將這些雨水收集凈化從而進行再利用。實現雨水收集的方法有2種,一是通過雨水花園的設計,利用地形和植物造景系統形成雨水收集的小環境。另一種是建設一套地下人工雨水收集系統,如果資金允許還可加設雨水凈化系統,真正實現雨水的可循環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