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王曉娥 單位:陜西理工學院
當地農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逃課上街玩“套青蛙”的游戲,這種游戲多在農村的鄉鎮集會上進行,游戲規則是押賭,如果以五元錢進行押注,認為是青蛙,蓋子揭開是青蛙,莊家就給玩游戲的人五元錢,以此類推一百元押注,如果押的和揭開的一樣則莊家給玩家一百元錢,反之押的和揭開的不一致,則玩家給莊家相應的錢數,其實質是一種典型的賭博。對于這樣的賭博,一些家長蜻蜓點水地說說而已,甚至更多的家長不但不去制止孩子,反而在孩子逃課玩這樣的賭博游戲“掙得”一定的哪怕只是十幾塊錢,家長都表示認可甚至贊同,并且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出息,只因為“掙錢”了。這樣的例子在一些村莊調研過程中發現并不少見。當地農村家長的這種愚昧讓農村教育陷入了很大的泥潭。這也是在調查當地一些村莊近些年來考取大學的僅有零星幾個的很重要的因素所在,以漢臺區武鄉鎮邢家壩村為例,十年內考入大學的僅有十多名,比例遠遠低于全國其他農村的水平,這也是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較早輟學的孩子首先選擇的就是外出打工,沒有技術、沒有能力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工資水平較低。甚至出現年齡不夠偽造身份證拔高年齡打工的現象,一大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結婚年齡低齡化傾向明顯,這也導致生育年齡低齡化的趨勢。對于這部分農民工,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由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工作條件的限制,其子女往往被留在老家由其文化水平更低的父母來撫養和教育,子女教育可想而知,常常出現大多數留守兒童青少年時期早早輟學外出打工的惡性循環。但也不排除很多農村孩子外出打工之后被城市先進文化感染和熏陶,開始反思農村教育、反思農村家庭教育落后的意識和觀念的狀況,進而會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意識,帶動并輻射其他農村家庭,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狀況。這種好的苗頭已經在當地農村有所顯現,但遺憾的是僅僅是少數一部分,數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所以說,還是應該從根子上入手,從當地農村入手,從當地農民入手,改變其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意識顯得尤為關鍵。
漢中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節奏緩慢,這和漢中地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漢中地處秦嶺以北,周圍大山居多,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特別是大多數農村地區交通極為不便。西漢高速的開通使得漢中這個原本封閉落后的城市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觀,但目前更多的僅僅還只是體現在漢中城市內,對農村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對于封閉的漢中農村而言遠遠不夠。農村落后的交通使得外面先進的文化信息傳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時候傳遞進來的文化可能已經落后了,或者用流行的話說,那就是out了,更多的表現在“里面的文化信息需求狀況傳遞不出去,外面的先進文化不能及時進入”。漢中較慢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人,青年人缺乏斗志,比較閑散。就漢中農村而言,茶館居多,許多四五十歲的人大多數時間在茶館喝茶玩牌悠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青少年,筆者曾經做過走訪調查,發現各村莊“休閑室”、麻將館較多,有些村莊麻將館竟然有四個以上,并且個個爆滿,不僅僅是青壯年,也包括一些抱著孫子的老年人,甚至七八歲的孩子也會打麻將,被問及:“這么小,怎么還會打麻將?”孩子的回答是:“我們家里人都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會,我們一家人都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以這樣的行為來影響孩子,孩子教育的前途何在?陜南農村教育的前途何在?很多時候判斷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或者說標志是是否蓋有樓房。誠然,從表面上看,漢中許多農村新房一座座建起,但更多的是通過常年非常賣力的技術含量低的勞動賺來的,物質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精神層面極度匱乏,精神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實地調研中,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對五所村莊進行了實地考察,就當地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程度做了統計,結果發現小學文化水平的占到了大約70%左右,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7%左右,高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0%左右,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可謂鳳毛麟角,僅僅3%,這同全國農民文化程度相比處于極其劣勢的地位,相對于落后全國的陜西省農民受教育程度而言,當地農民的文化水平程度更是落后中的落后。當地農村家長的受教育水平程度偏低是其落后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最為根本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子女教育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我國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即家庭教育可以說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可以將其稱之為“母親教育”或者說“媽媽教育”,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幾乎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父親角色在子女的教育上幾乎缺失,在家庭中的貢獻僅僅是“養家糊口”,這種狀況在農村更為嚴重。面對目前婦女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地位,當地農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根據調查,文盲半文盲八成為女性[1]。造成其原因的主要因素之一即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的盛行,女童時期就早早輟學,這將造成這部分女童成年后由于極低的文化水平在擇偶以及教育子女方面都出現嚴重的問題,也極容易使本身就受錯誤的價值觀念影響的婦女產生重男輕女的畸形心理,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在農村出現的兒媳婦生了女孩,婆婆對之橫加指責,反倒公公不是很在意的奇怪現象;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農村許多婦女生了女孩感覺低人一等甚至覺得對不起男方的可悲現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作為當前在農村對孩子教育起著關鍵作用的母親教育者角色令人異常擔憂。
教育的效果是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力量合力而成,最主要的要屬前兩者,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搞好了,也就意味著整體上全社會的人的素質提上去了,社會教育自然就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當中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者說起著“第一位”的作用。同樣,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走訪了很多當地農村的中小學,在問及校長和老師時都曾提到這樣的問題:“您認為影響我們當地農村孩子將來能夠很好地走向社會的制約因素有哪些?”每個教師都談到家長落后的思想是影響農村學校教育的最為重要的因素,認為教師用盡一切力量想改變農村落后的教育現狀,但很是吃力,試想一下,教師認為提高農村孩子們的文化水平和素質很重要,也通過各種行動去改變,但這些孩子們的行為給教師反饋的思想便是:“我的父母都覺得我上不上學無所謂,我上不上了大學也沒有多大關系,我上學只要小學能夠畢業就行了……你老師急什么?”這種來自父母的可怕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頭腦當中,更可怕的是許多農村教師開始打退堂鼓,最初堅定地要為農村教育做一番事業的壯志在這樣的思想下動搖了,甚至開始覺得“娃娃的教育父母都無所謂,我急什么?”當地農村教育的根基越發不牢靠,盡管當地許多農村教師表示無論如何也要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的狀況,但在這種情況下,更像是“孤軍作戰”,效果甚微。幾千年傳統的小農意識和價值取向,使得當地農民的心理素質和思想觀念仍然存在嚴重的缺陷。最為典型的是缺乏理想和追求,思想停留在“滿足溫飽,吃穿不愁,安于現狀”的狀態,目光短淺,思想觀念極其保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