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病理學論文
作者:黃小英 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學院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化與外化相統一在病理學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要用科學的理論來進行指導之外,也要注重聯系學生個人的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在實踐的時候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內化為外化創造條件,最后在實踐中還要注意理解掌握和鞏固相關理論,通過外化來體現和檢驗內化的成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精編PBL教學病例,圍繞病理學重點難點提出問題。并進行PBL教學試點,學生就病理大課學過或尚未學的疾病主動性學習,自己查資料、寫提綱,自己組織發言和討論,讓學生充分闡明當他們遇到醫療問題時應該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處理。老師僅作必要的引導和歸納。實踐證明,PBL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空間思維和促其個性發展,培養其自學習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3]。
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試舉兩例,一是以SPDCA教育模式為例。尤其是隨著環境的改變,一些新的疾病類型不斷出現,醫學技術和相關的研究也處在不斷的發展進步之中,病理學的教學工作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這要求開展病理學教學工作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根據具體情況因時因地制宜,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與途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融合了系統論、控制論和教育論的SPDCA教育模式可以在病理學教學工作中予以采納和推廣。具體來講,SPDCA包含五個階段,即serach:病理學教學工作信息的采集與分析過程;plan:教學決策與計劃的制定過程;do:教學決策和計劃的執行過程;check:教學決策和計劃執行結果的檢察;action:最后效果的總結與處理。這五個過程依順序不斷循環,既保證了系統的有效連接性,又克服了循環斷裂的現象,而且在開展病理學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在計劃階段與接受教育的學生共同制定方案,體現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性,這樣在目標明確、方案合理、過程科學的情況下,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二是建立病理學綜合教學模式(理論課-實驗課-網頁),把啟發式、討論式、答疑式等多種教學方式適當應用于教學過程,從多方面多角度學習病理學知識。病理學教學網頁設立,研制了網絡課件及病理圖片。選編典型病變圖象,制成圖片,圖文并茂,體現形態學教學特點,用于櫥窗展示圖片,并制成影像資料;制作一套完整的本科《病理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其理論內容與病理學教材內容一致,語言精練,重點突出,便于學生課后復習、記憶;在實驗教學的大體標本中,選擇典型病變,描繪成實物寫生圖片,指導學生觀察肉眼標本,提高教學質量;在各類病理學幻燈片中,精選典型圖片,分別用于總論、各論的階段復習,幫助學生掌握系統的病理學知識。加強臨床病例討論,充分體現病理學是臨床醫學的橋梁,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臨床醫學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病理學師資隊伍建設,改進和創新教學工作的方法高校病理學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切實有效推進病理學教育工作的關鍵,學校必須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切實加強政策措施和財政經費的支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當前很多學校的病理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雖說已進行改革多年,但有些流于形式,部分教師在授課時仍傾向于傳統灌輸的方式進行,沒有給學生適當的選擇權,忽略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不滿意學習病理學課程的方式,從而打擊了學生學習病理學的主動性、自覺性。另外醫學教育改革按系統、器官教學的新趨勢,推進了醫學院校在醫學教育方面實施學科整合的步伐,病理學教學學時縮短,但目前仍沒有適合改革需要的教材,教學內容的改革、整合未切實執行,教師也依然按原來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分科教學,這給教師授課帶來了相當的難度。學校必須結合教改的新要求,加強教師進行相應的進修與培訓,拓展、充實、提高教師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醫學教育的新趨勢。還要緊密聯系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實際,把傳授知識與學生教育結合起來,將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
采用科學的具體教學方法病理學的重點是“病理變化”,其直觀性很強,除了實驗課直接觀察實物標本和切片外,還必須借助實物圖片。因此,本課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大量典型病變圖片,不斷更新、充實圖片庫并應用于多媒體教學課件;同時采用教學簡筆畫、電視錄相片等多種直觀手段予以補充,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病理學的概念多且較抽象,必須借助形態學的直觀性予以闡明。因此,本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病理形態學特點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遠為近,使學生一目了然、豁然開朗。實踐教學如形態學實驗與理論課同步進行。及時將理論課的內容與實驗課的觀察有機地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掌握和鞏固理論課所學知識。并通過開放形態學實驗室,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學生在學習病理學的過程中有疑惑時可自己隨時動手觀察最現實、直觀的病理形態變化,印證理論、加深理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實驗操作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校園網建立病理學網絡課程,使學生在課堂外可延續學習,增強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或選部分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分組制作課件、自己講解,使學生有選擇主動構建知識的權利并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樂于學;同時訓練組織溝通、團隊協作的能力。在形態實驗課適時增加病例討論教學。以病例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技能[4],加強與臨床學科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今后臨床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試點實施雙語教學模式病理學很多的資料、參考書籍都是外文的,要學好病理學為臨床服務必須提高專業外語水平。在教學中可選擇性在某些班級進行循序漸進地開展雙語教學。考慮到醫學專業的學生課程負擔較重,因此在課堂授課過程中,主要針對專業名詞及基礎概念等以英文講述為主,在課堂上反復使用這些名詞,以強化記憶。但對一些專業性極強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則以中文講述,使學生們既鍛煉了英文應用能力,又不會因為英語基礎差而影響專業知識的學習。當學生對課堂上使用專業英語比較適應時,可逐步增加英語的成分,對一些容易理解的內容可用簡單的英語句子進行表述,然后再用中文進行解釋,或先用中文講,再用英語加以解釋。其他班則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期末考試中增加外語測試題,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專業外語,提高其專業外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