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地質學論文
作者:肖維 單位:西華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
有側重地講授地質學基礎知識。水文地質學作為地質學的分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巖石學、礦物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地質學基礎知識。但由于教學大綱規定的學時有限,且學校未開設地質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按照《地質學原理》的模式來教授這部分的內容。因此,要有側重點的使學生掌握三大巖性特征、地質構造、地質年代、地質讀圖等重要內容。同時,教材中與本課程聯系不大的其他內容:如地球概述等可以通過科普知識的形式進行簡單介紹。
結合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考綱,有的放矢地教學。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制度,不僅有利于規范從業人員水平,并對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起到導向作用[1]。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給水排水)考試分為基礎考試和專業考試,該考試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一試題的考試制度。基礎考試分為基礎考試(上)和基礎考試(下),其中基礎考試(下)為專業基礎課,共120題(每題1分),包括水文地質學共計20分。在考試考綱中明確規定了每門課程的考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考綱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的重點章節,使學生扎實地掌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基礎知識,使其具備良好的專業綜合素質及應用能力。考綱考點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儲存、地下水運動、地下水分布特征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等內容中,因而教學中的重點章節應安排在地質構造、地下水形成、分布、循環、地下水流向井穩定運動和地下水儲量計算及開采量評價等。對于重點章節的教學要做到條理清晰,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
巧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對于概念和理論的闡述往往是抽象的,學生無法獲得直觀的感受,但形象的材料才易于被大腦接受和記憶[2]。多媒體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在于將知識點和圖片、動畫有機結合起來,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另外由于課時所限,省略了實踐環節的教學,學生不能通過野外地質工作加深對于概念的理解,故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礦物、巖石和構造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將能反映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的形成過程、結構及構造特點的圖片制成多媒體,使學生基本能辨認一些常見的巖石,進而深入理解巖石特性;通過觀看火山爆發、地震等短片,使學生了解火成巖的形成、結構以及地球內部狀態等。
采用有聲、有色、有形的課堂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有助于記憶。但要避免多媒體放映過快,學生一味抄筆記的現象發生,教師在教學中需配合適當的講解和板書,將知識要點進行板書,再穿插實際工程講解,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水文地質是一門與實際工程緊密聯系的學科,而且掌握了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工程實際的方法,提高了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3]。
重視課前復習和課后練習
在每堂課開始新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對上堂課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提問并梳理上節課的主要內容,所謂溫故而知新,此舉在于承上啟下,并通過提問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課后布置一道習題,幫助學生在課后記憶重要的概念,要求學生在答題時盡量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題,而不是抄寫書本的段落。
結語
水文地質學作為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教授理論知識時,精選教學內容,配合使用多媒體教學,并盡量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才能使課堂教學具體生動、易于被學生接受。同時還應重視課后作業的布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