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創建論文
本文作者:李運慶 單位:國家林業局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不斷提高林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擴大其在林業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盡管我國林業職業教育在我國林業行業的發展、建設過程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但從當前我國林業職業院校的發展現狀來看,其尚在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以及辦學的層次和規模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這就需要各林業職業院校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林業發展基本需要進行相應的建設和完善。具體而言,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端正辦學思想,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各林業職業院校要真正樹立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林業行業技術工人的層面,而要將林業職業教育打造成層次齊全、結構合理、質量優良、社會聲譽好的職業教育體系,并嚴格遵循高等教育的辦學目標和辦學規律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以此確保林業行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第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深化涉林學科的教學體系改革。各林業職業院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行業、產業及社會發展的最新需要和發展動態,及時吸納國內外林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及時更新教育內容,確保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和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第三,加強行業教育培訓,確立面向社會,面向行業,服務社會的意識。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第五,開發反映最新科研成果、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林業教育課程和教材,為林業行業優秀人才培養提供相應的載體和平臺。第六,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林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第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職業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全面提升林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加強與當地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和合作,服務當地林業發展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學為主的辦學體制及相對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使得我國高等院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但其與企業間的關系卻相對較為滯后,沒有充分發揮林業職業院校在服務企業及當地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和特長。因此,各林業職業院校要進一步加強與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尤其是要依托當地經濟發展需要,進行教育的發展和建設。具體而言主要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進行建設和完善。第一,各林業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源優勢、知識優勢和科研技術優勢,一方面,不斷加強對基層林業部門的咨詢、服務,為其發展建設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林業職業院校要積極尋求與政府之間的聯系、交流和溝通,為林業政策、制度、規范等的出臺提供相應的知識、智力支持和保障。第二,各林業職業院校要依托專業、學科及課程建設,不斷加強與企業、行業、地方政府等的聯系和合作,一方面,加強林業培訓和輔導,不斷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另一方面,林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及授課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等方面要多向林業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咨詢,根據相關主管部門意見和建議,不斷健全、完善林業院校的課程設置、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和范圍以及授課內容的科學性、實用性等。第三,以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以高等林業院校為依托,進一步加強對一般林業從業人員和領導干部的教育培訓和素質提升,并探索、構建長效機制,實現林業教育的終身化、可持續發展。第四,高等林業職業院校在發展過程中要主動與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聯系,尋求其經濟、政策等層面的支持和幫助;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所轄林業院校的支持力度,在經費上保證一定的投入,尤其是加強對重點學科、重點專業、重點實驗室、實習基地及師資培養和教材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同時,給林業院校更多的自主權,包括招生、專業調整、職稱評定、工資分配和國際交流等方面,為林業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加強教育制度改革與創新,不斷完善林業教育的培養模式
各林業職業院校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采取多種途徑,面向不同受眾、分專業、分類型和功能,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此外,各林業職業院校要圍繞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校企聯合,成立相應的林業綜合實習(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應以林業高新技術為依托,以人才培養、科技開發與推廣、生產示范與社會服務為己任,以開展實踐技能訓練及林業生產、推廣與種植示范為主線,為學生和林業技術人員提供實踐技能培訓,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更多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社會急需的技術服務。與此同時,林業職業院校應圍繞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林業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教學、生產、科研和社會技術服務,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體系;不同專業應根據各自的特點,因“專業”制宜,選擇適合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加強科研建設和管理,提升科研質量和水平
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將有助于優秀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產出,有助于推動理論和技術的創新,推動高校以學科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長足發展。霍普金斯大學首任校長丹尼爾(吉爾曼在就職演說中稱“學術研究將是這所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前進指南和激勵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田長霖明確指出,“伯克利加州大學提倡科研第一,教學第二。”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也指出,大學存在的目的是對社會的最令人困擾的問題進行盡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無法想象的問題。[1]科研作為現代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其不僅是高校學術水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反映教師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但對林業職業院校而言,因其職能定位及辦學層次的限制,使得大部分林業職業院校在科研建設方面略顯不足。因此,各林業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和未來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科研建設。即一方面,不斷出臺各項措施,鼓勵教師及相關教職員工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科學研究,使其樹立正確的科研意識,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另一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校教職員工進行相應的科研培訓和訓練,使其掌握科研的具體要求和技巧。此外,各林業職業院校要鼓勵教師及相關人員積極申報、參與、承擔各級各類課題,尤其是要依托學科、專業及課程發展需要,將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學習與實訓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在促進自身科研建設的同時,為學校的整體發展和進步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