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水產養殖論文
作者:余欽明 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
存在的問題
養殖區域布局規劃性不強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造成海水養殖布局不合理,部分條件較好的海域養殖密度過大,超過了養殖容量,同時密集區養殖品種單一,如牡蠣養殖區基本上都位于跡頭、獅岐頭和松山墾區海堤外側;網箱鮑養殖多數位于梅花至將軍帽、古鼎嶼至可門一帶;網箱魚類養殖多數集中于跡頭至將軍帽一帶及崗嶼、下嶼海域等,養殖區布局及品種結構不合理,且過于密集,養殖環境條件較差,導致養殖生物生長緩慢、單產下降、病害較為嚴重。
殖比重增加,但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趨同性,養殖品種較為單一,結構比例不夠合理,如網箱以養殖大黃魚、鮑為主,多次發生較大面積發病死亡,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影響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由于水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仍不盡完善,養殖生產者的產品質量意識不強,加之養殖業多為個體經營,缺乏大型企業運作,行業監管較為困難,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
防災減災能力較薄弱海水養殖大多處于分散經營狀態,大型企業少,生產者缺乏病害監測及預防的技術力量;各級漁業環境與病害監測僅開展定期定點監測,信息反饋和通報渠道不夠順暢,現有的病害預警技術尚不成熟,養殖病害防控體系有待完善,赤潮監測監控體系未完全建立。海水養殖業仍以傳統養殖方式為主,養殖設施抗災防災能力薄弱。海水養殖業以傳統的潮間帶灘涂養殖、淺海延繩式養殖和小型木結構網箱養殖為主,養殖設施不能有效抵御臺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襲擊。
與區域規劃發展矛盾漸顯根據有關專項規劃,羅源灣以港口航運及臨港工業為主要發展方向。羅源灣港口建設以及發展臨港工業與海水養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有限的海灣資源中,不但港口海運需要使用,而且海洋漁業發展、海上旅游資源開發都要使用,港口的建設管理特別是為了增加港口陸域而圍填海造地必然會與近海海域的海水養殖和淺海養殖產生直接沖突,并導致納潮量減少,水動力條件改變,港灣環境容量降低;大部分臨港工業屬于資源高消耗型產業,布局集中、緊貼或置于海岸帶,將會增大海洋生態環境的承載壓力。隨著羅源灣的開發,臨海工業與海水養殖業的矛盾、生態環境的壓力還會繼續加大。部分開發項目預留區禁止養殖,造成海域資源浪費,必須做好開發項目建設進度與海水養殖區退出時間的協調,減緩羅源灣開發對海水養殖業的沖擊。總之,隨著其他涉海行業的發展,羅源灣水產養殖面積將逐步減少,養殖環境質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海水養殖業的生存和發展將面臨沉重壓力。
海洋環境存在惡化趨勢羅源灣為典型的半封閉海灣,水體交換能力較差,海域環境容量有限。多年來,羅源灣海區實施大官坂、松山、白水等多處大規模圍填海工程,造成納潮量減少、水動力條件改變、污染物稀釋擴散能力和環境容量降低;羅源灣沿岸城鎮建設、工農業發展,導致排海陸源污染物逐年增加;近年來由于港口航運業的迅速發展,大量船舶進出羅源灣,含油污水排放量隨之增加;灣內海水養殖持續發展,特別是網箱養殖發展迅速,殘餌、排泄物等污染物排放增加。近年來監測結果表明,羅源灣海洋環境質量呈現下降趨勢,營養鹽含量持續上升,重金屬、石油類、DDT出現超標現象,對養殖產品質量、養殖成活率、產量和效益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互花米草在羅源灣西部侵占大片灘涂,造成適宜養殖水域縮小。
對策與措施
優化養殖品種結構針對羅源灣水質富營養化嚴重的情況,提倡適度發展江蘺、海帶等藻類養殖,同時減少網箱魚類和羅源灣頂部海域貝類(主要為牡蠣)的養殖規模;引進養殖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加快發展名特優水產品種和無公害海水養殖,促進傳統漁業養殖模式向優高品種、規范化和生態健康養殖方向轉化。
轉變養殖效益增長方式在養殖面積大幅度縮減的情況下,著力發展優良品種養殖,改進養殖模式和布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海域的養殖效益;發展陸域工廠化養殖和水產種苗培育產業;適應城市發展,結合海上旅游,發展休閑漁業。
規范海水養殖區域隨著羅源灣電力、冶金、化工、船舶修造等臨港工業、港口航運的發展,將對羅源灣海水養殖業造成較大影響,養殖區域布局的調整已成為必然趨勢。通過養殖區域布局和養殖品種、規模的逐步調整,使之與其他涉海行業協調發展,保障羅源灣海域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引進資金和技術,增加抗風浪養殖基礎設施的投入,引導養殖群眾把海水養殖業逐步向羅源灣外轉移。
挖掘提高養殖產量新途徑由于羅源灣海水養殖業大規模拆遷引起的水產品產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市場供應出現較大缺口,可以通過在規劃養殖發展區發展海水養殖、增加淡水養殖投資等途徑彌補。鼓勵進入發展區的企業和養殖漁民增加投資,引進新型養殖設施,開發高產高效養殖技術,推廣高優品種養殖,提高規劃養殖發展區的養殖效益和產量。
加快養殖勞動力轉移由政府制定勞動力轉移與安置計劃,通過在規劃養殖發展區再就業,經過技術培訓后在水產加工區和臨港工業區、港區實現再就業,在商貿、旅游、休閑、餐飲、賓館等第三產業進行創業等實現養殖勞動力的順利轉移與安置,保障社會穩定和養殖漁民利益。
拓展與優化養殖水域為了彌補由于羅源灣海水養殖業大規模拆遷引起的水產品供應缺口,安置從灣內轉移的養殖勞動力,在羅源灣口附近的吉壁灣—牛澳灣海域和東洛—西洛島南部海區開辟海水養殖發展區。地方政府推進大型抗風浪網箱、消波堤等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羅源灣養殖漁民進入規劃發展區繼續投資海水養殖業或再就業;通過養殖技術支持、病害防治、環境監測、良種引進、產品銷售、質量檢測、災害預報等多方面服務,對入區養殖漁民進行幫助和扶持。從羅源灣水產養殖業的歷史及現狀、漁民生計需要、海域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看,養殖業在一定海域空間范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根據羅源灣功能定位與發展規劃要求,為促進科學、有序、協調發展,保障漁業和漁民利益,對羅源灣水產養殖進行科學規劃,對現有水產養殖進行整治與布局調整工作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