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文化論文
作者:彭榕華 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冬季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傳統中醫認為,寒為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此時人體為抵御寒氣,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因此冬季到來之時,營養物質在體內最為吸收和儲存。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冬令進補對體虛者的療效可以用傳統的中醫理論證實:①補藥、補品一般屬溫性的較多,適用于溫度較低的冬季。②膩滯厚味營養食品在冬季更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③營養食品在冬季更易被保存,連連續食用不會變質。④客觀上,人體為適應冬季寒冷的氣候環境,也需要增加營養和熱量。同時,進補也是人們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需要。
果實性俗語的中醫之理
“桃養生,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桃、杏、李三種水果中,桃子是最有營養而且對人的身體最有益處。桃作藥用,有生津、潤腸、活血、消積之功,以補心氣、養肝氣、活血脈、通月經、消煩渴、利大腸。《大明本草》還稱桃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桃雖養人,但其味甘而性溫,亦不可過量食之,過食之則生熱。中醫認為,杏屬于熱性食物,有小毒,吃多了會傷及筋骨,引起老病復發;現代營養學則強調,鮮杏里含較強的酸性物質,會使胃液激增,引起胃病。《食經》說:“味酸,太熱”,“不可多食,生癰癤,傷筋骨”。《日華子本草》說:“熱,有毒”。《本草衍義》說:“小兒尤不可食,多食致瘡癰及上膈熱”。生活中的實踐證明,杏的酸味使人“牙倒”,對牙齒不利,強酸味對鈣質有破壞作用,對小兒骨骼發育有可能造成影響。食杏過多,還能引起邪火上炎,使人流鼻血、生眼眵、爛口舌,還可能引起生瘡長癤、拉肚子。而李子屬于寒性食物,多食會讓人生痰,甚至發虛熱,讓胃腸劇烈蠕動,脾胃虛弱和胃腸消化不良者應少吃。孫思邈說:“不可多食,令人虛”。《滇南本草》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隨息居飲食譜》也有“多食生痰,助濕發瘧疾,脾虛者尤忌之”的話。生活中證實,多食李子能使人表現出虛熱、腦漲等不適之感。發發苦澀味和入水不沉的李子有毒,也是不能吃的。李子多食生痰,損壞牙齒,體質虛弱的患者宜少食。縱觀民諺,桃、李、杏這三種水果的利與害是相對而言的。就這幾種水果的益處相互比較來說,民諺說的道理是對的;就其每一種來說,應該看到它們各有利弊。水果畢竟是生活中的輔助品,當則其利而食之,適量而可。
“飯后一蘋果,老頭賽小伙”蘋果素有“溫帶水果之冠”的美稱,營養價值高,具有很強的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唐代孫思邈稱蘋果能“益心氣”,元旦忽思慧認為蘋果能“生津止渴”,清代名醫王世雄稱蘋果有“潤肺悅心,生津開胃,醒酒”的功效。中醫認為,蘋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補心益氣、增強記憶、生津止渴、止瀉潤肺、健胃和脾、除煩、解暑、醒酒等功效。歐洲民諺有“日食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說明經常吃蘋果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餐飲式俗語的中醫之理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蓮子具有很高的食療和藥用價值,為滋補元氣之珍品。早在漢朝我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蓮子能“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并將其列入上品篇,名之為“水芝丹”。蓮子含有生物堿及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維生素,為補養元氣之珍品。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蓮子具有鎮靜安神、補中益氣、養心益腎、健脾養胃、潤臟清腑、聰耳明目、澀腸止瀉,以及抗衰老等多種作用。可用于體質虛弱或病后產后之脾胃虛弱、大便溏泄、心悸怔仲、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氣短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婦女血虛腰酸、白帶增多、男子腎氣虛之遺精、早泄、性功能減退諸癥。晚餐飲一碗蓮子粥,可寧心安神,促進睡眠。蓮子心味苦、性寒,有清新、去熱、止血、澀精功效,可以治療心火亢盛所致失眠煩躁、吐血遺精等癥。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魚、蝦大部分屬于高蛋白質食品,所含的熱量較高。所以攝入較多的此類食物,容易在體內積聚熱量,熱多而無以發散則積之成火;絕大多數的肉類為高脂食物,較油膩,不易消化。這類食物通常在消化道內滯留的時間較長,以至于瘀而成痰,因此對這類食物的攝入要適量;果蔬有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讀醒酒、消食下氣、和中利便等功效。新鮮的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和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還含有一股蔬菜中沒有的芥子油、碳化酶等特殊成分,因此蘿卜具有健胃消食、順氣解郁、止咳化痰的功效。據日本九州大學的科研資料證明,蘿卜還具有明顯的防癌抗癌作用。因此就有了“青菜蘿卜保平安”之說。
生活習慣性俗語的中醫之理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因為石頭具有聚溫性及傳導性,在冬季十分寒冷,屬陰邪,對人體有侵害。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如果久坐石凳,寒涼侵入人體,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尤其容易傷及腎臟。“夏不坐木”是因為夏天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質椅凳,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雖然表面上看上去是干燥的,但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坐久了,會誘發皮膚病、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中醫認為,濕為淫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陰邪重濁向下,容易傷害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
“沒事常走路,不用進藥鋪”中國自古就有“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諺。閑散、從容地行走也叫散步。散步是我國的傳統健身方法之一,歷代養生家們多認為“百練不如一走”。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指出:“夜臥早起,廣步于庭”,這里的“廣布”就是散步的意思,提倡人們早晨起床后應到庭院里走一走。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更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為佳”,認為是“令人能飲食無百病”的良方。采用這種簡單、輕快、柔和、有效的方式進行鍛煉,促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迅速回心有利;能促進和改善胃腸的消化和吸收;能夠促進大腦皮層抑制過程的發展,使工作累的神經細胞得到充分休息;能防治老年人心功能減弱,使肺的換氣量大大提高等。美國心臟病專家柏杜西曾說:“相信我的話吧,輕快的散步比慢跑更有益處,而且不論屬于哪一階層的人都能做得到。”研究表明,“每天一萬步”是近年來日本人平均壽命得以延長的因素之一。歐美一些國家,步行鍛煉也大有方興未艾之勢。五、結語在中醫藥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采藥治病的生活實踐,形成了這些膾炙人口、流暢易懂的民間俗語,通過一代代傳承,讓后人更了解中醫保健的知識,預防疾病的發生。民間俗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時時吟讀,常常照做,就會少生疾病,健康長壽,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