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跨文化交際論文
作者:黃秋實 單位:沈陽市旅游學校
隨著國際化交往的不斷深入,世界的融合,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的交流不斷增多,人們之間的這種交流被稱作跨文化交際。由于人們所處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經濟等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各自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進而發展成了社會規約和習俗。在跨文化交際中,這些不同會對人們的交際帶來困擾,下面僅就語言等幾方面進行探討。
語言是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際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習俗的不同,我們在談論一個問題時,常常因為一句話不得體,使聽眾發笑、不快或者氣憤。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語言習慣就有很大差異。在中國鄰里之間碰面,見到的第一句話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實這并不是真的問你去了哪里,吃了沒有,這只是我們問候的一種方式而已,甚至可以說這只是一句客套話。而西方人見面更多的是說:hi,goodmorning/after-noon/night,hello……而絕不說我們打招呼的語言。在他們思想中,你要是問他們去哪了,就是干涉他們的隱私,會引起他們的不快;要是你問的是“你吃了嗎”,他們則會誤會,認為你想請他們吃飯。西方人當夸獎對方說“:你真美!”回答總是“:謝謝”,而我們卻認為那是不謙虛的表現,總是回答“:哪里,哪里,您過獎了”。這些語言的不同都與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教育觀念密切聯系,了解這些對跨文化交際會有一定的幫助。
思想意識是行為的指揮棒,對人們的行為活動起著指定性的作用。霍夫斯特德提出了識別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四個方面,在此僅就權力差距大小而舉例,說明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中國文化權力差異大,在稱呼語中反映就比較明顯。中國人們習慣使用稱呼語中不僅包括姓氏,而且加上頭銜,或者喜歡使用表明對方身份的稱呼語,這樣的稱呼語表明說話人與對方的權勢關系和輩分關系,上下級之間這樣,同級別也這樣。如張處長、王總經理、高教授、趙伯伯等。而在美國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的是兒媳直呼公、婆的大名,兒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稱,對于我們也難于理解。
經濟的發展對跨文化交際起到促進的作用。經濟發展代表著一個社會的進步,是當今社會的重頭戲。經濟發展了,人們才會對文化要求日益高漲,從而文化水平逐漸提升。我們要走出去取其精華,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濟的發展也說明社會的和平,為進一步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有利的環境。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們才能有機會到不同的地區和國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提升生活質量。所以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是跨文化交際的有利保障。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體現著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們聽到的童話故事就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響下的國家特點。西方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有神教,認為上帝是世間萬事萬物的主宰者,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基督徒絕對敬畏上帝、服從上帝。而在中國人們信仰的儒道佛是無神教。這樣東西方就形成了差異,在許多諺語中就有所體現。英語里人們認為上上帝高于一切,上帝無所不在;在漢語里人們這樣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中國人認為沒有唯一至高無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當眾多的神。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利用儒家的天命思想和三綱五常的禮儀,自稱天子形成一整套尊卑有別、上下有序的等級,每個人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不能越位。這樣就有了官大一級壓死人、胳膊扭不過大腿、小鬼斗不過閻王這樣的諺語。
在基督徒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除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和神靈,所以他們說:“Humanbloodisallofacolor.”人類血的顏色都是一樣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用我國的宗教文化來衡量和體驗西方國家基督教文化,否則極易引起交際障礙。文化禮俗習慣會直接影響到交際質量。譬如在交際場合如何介紹他人,一些國家就存在著差異。在英語國家中介紹的順序一般是:將男子介紹給女子;在同性別中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將未婚女子介紹給已婚女子;將同性別中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而中國的介紹順序基本相反,不分男女,按以下順序介紹:將長輩介紹給晚輩;將職位高者介紹給職位低者。再如送禮禮儀。中西方都很講究送禮,它是促進人際關系發展的一種方式。送禮,中國人講究情誼,西方人講品味和藝術。中國人送禮時,收禮人要謙虛一番不當面拆看,然后將東西放起來;西方人送禮時,收禮人會直接表達感謝之意,然后當面拆開,表示自己很喜歡禮物,表示對送禮者的尊重。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依據各自的飲食特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中西方飲食也勢必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西方人更多關注的是食物的營養及自身的生存問題。大都認為“吃”是為自身注入能量,來保持身體的結實,抵御病菌的侵襲,即使口味千篇一律。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白水煮土豆,雖有“味”而不入“味”,如同嚼蠟,卻保持了材料的原有味道。雖然現在的中國人也講究營養保健,也懂得爆炒烹炸會損失部分營養,有時還是寧愿選擇后者。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味道是烹調的最高準則。在稱贊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全”,家庭宴請時,主人常自謙道:“菜燒的不好,不一定和您的口味,就湊合著吃吧”而絕不說,“菜的營養不高,熱量不夠”等語言。西方人烹調方法的單一,使得烹調過程和使用器具都更加準確化,按照規范行事。看看菜譜就能知道,西方菜譜中都以“克”計量,而且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做菜,因此西餐就顯得缺少特色。中國人推崇的是隨意和創造。用料量描述“一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沒有準確標準,以口味而定。
綜上所述,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幾點的簡析希望能為不同地域、不同國籍的人們更好的進行交流和縮短思想距離,帶來幾分便利,對跨文化交際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