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低碳經濟拓展論文
本文作者:常曉紅 單位:東營職業學院
1從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到政策介入和行為改變
自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以來,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這一問題并作出了不同的政策、制度層面的回應。在我國,2006年科技部、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7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會議期間提出了四項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建議;同年9月的中國科協2007年會上,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呼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2008年1月,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成立;2010年3月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清晰傳遞出了發展中國特色低碳經濟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的信息。
幾年來,從政府到民眾對低碳有了一般普及型的認識。從我國當前的情況看,也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和條件,比如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產業結構中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比例偏重、森林覆蓋率較低、居民生活消耗能源比重大等。根據我國的國情特點,大力構建低碳技術體系,有重點、有層次地統籌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有利于我們在新一輪的經濟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鑒于以上的認識,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發展低碳技術,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冶金、化工、石化等傳統領域,更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新的領域,在低碳經濟競爭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把握了主動。二是發揮政策的保障作用,發展低碳經濟不是個人行為,也不是短期行為,政策的介入和導向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能源規劃、激勵和約束手段、能源價格改革、監督機制等都應從政府層面做出相應的規劃和調整。三是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這是需要公眾參與的,通過宣傳發動提高公眾的認識水平,從而發掘日常生活中巨大的低碳節能潛力,逐步建立起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社會基礎。我們還應注意的是,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上述三個方面的努力和改變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
2從政策和行為到低碳文化建設的自覺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應是相輔相成的,但在我們過于重視經濟效益的建設過程中,文化的地位相對被弱化。通常的情況是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發過來尋求文化支持的時候,文化已經遠遠落在了后面,因為文化的建設和形成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果我們在發展低碳經濟之初即考慮和注重相應的文化建設,這對于低碳經濟發展是一件好事。低碳文化建設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中的規律性,也有著獨特的角度和推進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社會責任,低碳文化建設應著重激發人們意識的覺醒,引導人們自覺踐行。低碳文化建設首先應澄清人們的認識,破解人們的困惑。低碳生活方面的困惑主要體現在一些膚淺的認識上,如低碳生活是否意味著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碳生活離居民日常生活太遙遠,普通人能否發揮作用;低碳生活是居民自己的事情,政府和相關部門可否甩手不管等。通過文化建設和宣傳滲透,解除困惑,讓大家認識到位。我們知道,要發揮文化建設的最大效益,需要該文化項目有更大的覆蓋人群,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夠感受到這種文化,其效益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因此,低碳文化建設要用老百姓能夠接受和能享受到的形式來普及。學者和專家對問題認識得再深刻,如果不能讓普通人接受,那只不過是危言聳聽。
回想我國建設發展的各個時期,均有契合當時形勢的文藝作品,如1950年的電影《白毛女》讓觀眾心中回蕩著對地主階級的刻骨仇恨;1982年的電影《人到中年》讓觀眾了解了中年知識分子任勞任怨、忠于事業、熱愛祖國的高尚品格;2000年的電影《抉擇》則是一部振聾發饋的反腐倡廉力作。低碳經濟提出至今,我們還沒有生產出如美國電影《后天》、《2012》等有影響力的作品,我們有的不過是一些插科打諢似的調侃。窺一豹而見全,可見,低碳文化建設在發掘題材、創作作品、普及教育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必要在短時間內推出符合低碳理念的文藝作品,利用好電視、電影、廣播、網絡和大眾化的紙質媒體,讓更多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村老百姓受到教育和啟發,讓政府官員到企業業主到普通民眾都能認識到自身所負的社會責任,更好地投入到低碳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低碳生活既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文化自覺,低碳文化建設應著力將這種習慣提升為一種文化理念。
從行為習慣到文化自覺是一個千淘萬漉始見金的過程,這需要政府、民眾以謙卑的、優雅的文化心態來對待和建設文化。政府的介入在文化建設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我們國家當越高層次的決策去推行某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的可預期結果就會越好,比如汶川災后重建、援疆工作等,好的結果最受益的當然還是老百姓。應該看到,建設低碳文化沒有既成的經驗和捷徑可走,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有些好的做法需要推廣就及時推廣,比如近年在很多城市倡導的“為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已實行多年的“限塑令”,學生教材的循環使用等都可以在更多的領域嘗試。文化歸根到底是民意的體現,要注意收集和提取文化活動中顯現出來的民意,把握民眾心中的文化需求。當然,就整個國家來說,地區之間存在的差異很大,所以在文化建設和文化提升上要考慮到不同區域和不同人群的文化底蘊,審美需求、生活環境等,使文化建設的投入求得更大的產出。當與低碳經濟相呼應的文化理念和政策體制系統形成,企業的生產不再僅以眼前的經濟利益為重,人們的生活最大限度地體現對資源的愛惜時,我們孜孜以求的藍天碧水的美好圖景才會長久和永恒。
文化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低碳經濟和文化建設不僅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更關乎子孫后代的幸福安寧。在低碳經濟和文化建設中,我們既要低頭看路,還要抬頭看天,要時刻了解世界各國對碳排放話語權的爭奪,了解碳金融的發展和運行,做到在國內做好該做的事,在國際上取得低碳方面應有的權益和保障,以體現文化建設的全面和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