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實教育論文
作者:胡紅梅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由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和江玲副教授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理解教育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創了一個視角獨特的解讀我國現實教育的新途徑,為豐富我國教育學理論、有效指導學校教育實踐貢獻了教育學人的智慧和心血。
熊川武教授開創和主持的“理解教育實驗”于2000年發軔于上海市平樂中學,隨后有江蘇、浙江、福建、遼寧、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的不少中小學相繼加入。“理解教育實驗”以建立在科學理解論、人文理解論和實踐理解論基礎上的理解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運用各種理解策略來消除教育中的誤解,增進師生的相互理解、自我理解和對教育以及人類社會的理解,以此謀求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師生的幸福人生。《理解教育論》正是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完成的。
現實教育正由粗放型走向精細型,也就是由通過延長教學時間、改善辦學條件等增加效益的外延式發展的教育,走向以提升教育的情智含量為標準、依靠師生“巧干”增效的內涵式發展的教育。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教育的癥結是什么?轉化的途徑是什么?這是亟待教育理論給予解答和指導的。《理解教育論》正是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從理論基礎、教育目標、教育策略等方面深入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理解教育論》認為,時下教育中的低效、粗放來源于多方面的誤解,有觀念上的誤解,也有行動上的誤解,有相互誤解,也有自我誤解。
要改變這種狀況,根本途徑在于消除誤解;增進理解,走理解教育之路,并給出了相應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策略。這無疑是給現實教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開出了一個救急藥方。掩卷凝思,概括《理解教育論》一書主要有如下特色:
第一,理論的創新性。在我看來,理解教育的創新之處首先表現在它從理解的視角,對教育基本矛盾以及教育世界之屬性的剖析上。該書指出“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分析這種關系,不難看出這對矛盾何以圍繞理解展開”,“教育世界的所有屬性都以理解為軸心”,即透過教育世界紛繁蕪雜的現象,看到教育中各種關系的樞紐與癥結所在。該書認為,教育中的低效、減效、無效等都根源于誤解,要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從感情、認知、行為等方面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還教育以理解的本真面目。其次表現在理解教育特色的闡述中。“師生同益”就彰顯了理解教育的特色。理解教育強調讓師生雙方都更好地籌劃并實現生命的可能性,使他們的生命意義更加豐富。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發展,通過理解教育謀求自身的幸福,這不僅能促成高質量的“教學相長”,而且把現行的脫離教育崗位的教師培訓———這種外在的教師發展,變成教育中的內在持續發展。
第二,實踐的可操作性。《理解教育論》對實踐有著深切的關注,并在實踐中找到了理論的生長點。閱讀此書,我們可以和作者共同分享一系列獨特的操作策略:為樹立理解觀念而開發的理解歌和理解操,為營造理解的環境而確立的理解性校訓、傳播的理解性用語、設立的理解室,為達成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方法與策略,“反思創讀、多重循環”的理解教育教學模型,應用于思想工作與課堂教學之中的21個消除誤解、增進理解的基本手段……這些策略是理解教育獨有的,是理解教育工作者創造性智慧的結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1個消除誤解、增進理解的策略”,它們是來自于理解教育實驗第一線的教師的實踐總結,是提升出來的教育實踐智慧,也是中小學教師易于接受、切實可行的實踐操作模式。《理解教育論》只是關于理解教育的綱要性說明。作者滿懷信心地向人們勾畫出理解教育的宏圖:理解型學校管理、學校道德場域建設、理解教育視野下的反思性教學、教師教育智慧的發展、教育理解案例分析,等等。當然,正如作者所言,理解教育也非十全十美,但它將以開放、豁達的氣度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認可、修正,以日臻完善。相信理解教育這朵教育奇葩將會更加芬芳馥郁、繁榮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