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現實教育論文
作者:王新亮 孔憲軍 于華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一、個性的含義及高校學生個性化表現
(一)個性的內涵界定
由于個性是一種較復雜的心理現象,因此,到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為所有研究者共同接受的明確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個性的內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綜合學術界關于個性的界定,我們認為個性是指個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其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并經主體內化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基本品質,是個體關于世界、社會、人生等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的集中表現。人的個性結構包括三方面內容: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意識傾向。
(二)高校學生個性化表現
為獲得第一手資料,探索當代大學生個性化表現的規律,我們設計了科學合理的調查問卷,對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1362名在校生進行了調查。經過細致的數據統計和處理,歸納出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表現,為進一步的研究夯實了基礎。高校學生的個性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性格傾向。多數大學生性格較為孤僻,不愿與人合作;嫉妒心強,進取心弱等。②集體意識。多數大學生集體意識比較淡薄,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批評。③意志自控能力。很多大學生意志自控能力比較差,意志薄弱,注意力不能集中……④自主自立精神。絕大多數大學生重視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富有創新和冒險精神,有一定的主見,不滿足現實。
二、高校教育模式及其歷史演進
(一)高校教育模式的內涵教育模式即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是指學校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能夠充分發揮育人作用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人才規格和質量的標準形式,是可以使人們參照去做的標準樣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計劃等要素。它是高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帶有方向性的管理內容,這些內容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發展呈現的多元化趨勢,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應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二)教育模式的歷史演進
1.通才模式。農業經濟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通才模式”。當時學校教育對象是極少數統治階級子弟,教育目的是培養統治人才,讓他們通今博古,掌握治國治人本領。課程內容有哲學、宗教和少量自然科學。
2.專才模式。工業經濟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才模式”。專才教育的大部分對象是平民、工匠,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學一技之長,教育是為了就業。
3.復合型人才模式。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模式應是“復合型人才模式”和模式多元化。高校要適應時發表展,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應揚棄“通才模式”和“專才模式”,發展為“復合型人才模式”,甚至是多種模式并存。
三、高校學生個性表現與現行教育模式的矛盾
(一)人才培養整齊劃一,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考試評價不適應個體的差異由于我國一貫的教育思想就是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智能的培養,在教育內容上,重視繼承、穩定,不重視創新,至于教育方法上,不善于讓學生從實際應用中學習,養成了受教育者的惰性、奴性。結果是將來走向社會以后高不成、低不就。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考試評價體系,不能與時俱進,因此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形成了突出矛盾。
(二)教學過程強調教師的中心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由于多年形成的應試教育,致使受教育者對知識過分記憶,似乎知識被記憶到腦海中就是掌握了知識。積累和學習前人留下的知識遺產成為中國教育的絕大部分內容。另外,灌輸式的教育,也使得課堂紀律嚴肅缺乏生氣。教學過程從根本上沒有擺脫教師中心論的束縛,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絕大多數大學生重視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富有創新和冒險精神。
(三)教學管理制度剛性太強,不適應因材施教和多樣性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是提高人才資源素質的根本途徑,同時又是調整人才結構的重要手段。人才結構應隨著產業結構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但是我國目前的教育結構失衡,經濟建設急需的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把一大批應該接受技能、職業培訓的人拒之門外;高校教育的科、系設置又太細,專業強調具體的針對性,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思維封閉,這與現代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