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森林保護論文
作者:李勇 單位:山西省五臺山國有林管理局
小到縣、鄉,大到省、市之間都應該建立密切的聯系,不斷地交流經驗,建立互動的網絡體系,及時發現問題,排除危險,消除不安全隱患,不給病蟲害留半點發展空間。要提高人們對森林保護的認識,增強人們對森林的強烈保護意識,加強各方面的領導和管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和重大標志,而森林資源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支柱,森林資源的保護顯得更為重要。森林病蟲害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努力使公民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是關系到人民生活質量的大事,是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實事,不僅僅是某些工作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各部門領導首先要嚴格約束自己,以身作則,以行動來影響和感染人們,群策群力,一起為國家生態環境的發展獻力獻策。其次要通過講座、發放宣傳手冊、下鄉到村/戶面對面宣傳等方式,擴大人們對森林保護的認識,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意義。
提高防治森林病蟲害的科技含量,加大對森林保護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科學技術始終是第一生產力。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必須以科技為基礎,從防治藥物的研發、防治工具的改進,到病害可能發生時間、地點、范圍的檢測,都需要以科技為支撐,提高防治病蟲害的效率和樹木的成活率。國家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積極保護森林的健康生長,為防災減災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國家、集體和個人多層次、多渠道投入,以籌集更多的資金,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夯實的后備基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必須超前、及時、有效,有一定的規劃和目的性,任意地推遲、盲目都會給防治工作帶來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不必要的損失。通過不斷地研究和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經驗。
(1)防治森林病蟲害,根本上還是要想方設法促進森林自身生態平衡。利用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合理地促進生物生態的平衡發展。因為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和生存規則,這些規則都是經過多年的生長而形成的,自然也有自己的法則,生物只有適應了自然環境的法則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樹木的自身平衡能力高,病蟲害侵害的機會就相對比較少,防治工作也就比較輕松。
(2)樹木自身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抵御病蟲害的侵擾方面發揮著很關鍵的作用。這就需要人們對樹木的發展進行合理地規劃,有效地利用。加強在育苗、造林、撫育等各個環節的科學管理,營造一種有利于樹木生長、不利于病蟲滋生的良性生態環境。
(3)突出、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把防災減災貫徹到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之中。在制定造林規劃和各種重大工程規劃時,必須有長遠的規劃,必須考慮到保護森林的健康生長,盡量避免有可能滋生病蟲害的環境和條件的產生。在苗木栽培、育苗、養護、裁剪等生產過程中,必須以防災減災為原則,不給病蟲害的發展留半點空間,為樹木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生長條件。
(4)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在防災減災過程中,科學技術始終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各個科研部門要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力度,研究和探討新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并在生產上推廣。同時,要積極研發出對環境污染小、盡量沒有副作用的農藥,不給自然環境增加新的負擔,使自然環境全面、健康、協調地發展。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并逐步禁止使用,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國家資金的大力支持。在資金籌備上,應該繼續堅持“以地方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投入原則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由國家、集體和個人多層次、多渠道投入,以籌集更多的資金。
(5)協調內部各部門的關系,發揮領導的領頭羊作用。防災減災工作難落實,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工作協調不好,矛盾不能很好地解決,責任分工不明確。在災害發生時互推責任,延誤了時機。各個部門的生產環節嚴重脫節,如育林的只管育林,裁剪的只管裁剪。所以,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協調能力很重要,各項工作要責任分到個人,任務到人,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同時,各部門又要形成紐帶關系,相互聯系,相互監督,共同發展。領導人員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行動感化人,以事實說服人,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真正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實施關系著森林資源的質量,關系著自然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長遠發展。它只有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轉變,由化學防治為主向生物防治為主轉變,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由治標向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森林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局面。加大科技和資金投入,各部門協調、有序開展工作,廣大人民建言獻策、出錢出力,共同保護森林資源,共同維護美好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