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旅游觀光論文
本文作者:李茜 單位:重慶市彭水縣保家鎮農業服務中心
觀光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既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解決農業發展的部分問題,又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還能夠帶動農村教育、衛生、交通的發展,改變農村面貌,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業的發展迫切需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以發展觀光農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是一條成功之路。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都市人追求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意識愈來愈強烈。重慶市彭水縣保家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大河壩、三江口田園風光、老營頂山莊、郁江河等地理優勢,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觀光農業。
1彭水縣保家鎮發展觀光農業的優勢
保家鎮位于彭水縣中部,距縣城22km,重慶市主城區300km,鎮域面積204km2。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國道319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地形以低高山和平壩為主,農業基礎較好,大河壩、三江2個村擁有200hm2良田,素有彭水“烏克蘭”之美稱。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與發展,彭水縣保家鎮已擁有規模較大的效益農業和環境獨特的旅游資源,為進一步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旅游農業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1.1綠色農業發展迅速,為生態旅游觀光提供了基礎
彭水縣保家鎮經過幾年的效益農業開發,農業已形成以油菜、水果、花木為代表的效益農業,成為保家鎮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排頭兵。(1)以大河壩、三江等村為主的油菜基地在200hm2以上,形成了以大河壩、三江、鹿山、清平等村為主的萬畝油菜示范片。桃花盛開季節,金黃色的油菜花鋪滿在10km郁江河兩岸,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2)以老營頂桃花山莊為主的四季觀光旅游。桃花山莊主要以桃樹為主,春季可以觀賞桃花,夏季可以避暑,秋季可以品果,現種植面積達到100hm2以上,森林面積133hm2以上,水果品種在10種以上,年產水果350t以上。同時,正在規劃種植四季花果,打造四季花果園,發展集觀光、休閑、娛樂、摘果等為一體的現代旅游觀光業。(3)以國道319沿線為主的綠色走廊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通過國家的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彭水縣保家鎮森林覆蓋率有了大幅提高。如清平社區富家茶山,不僅有上千畝的茶園,而且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是一個天然的綠色旅游之地。
1.2良好的區位優勢,為觀光農業創造有利條件
保家鎮是重慶市首批啟動的45個中心鎮和95個經濟強鎮之一,是重慶市批準的工業園區;同時渝懷鐵路在保家鎮建有1個四級客運站,渝湘高速公路在保家鎮境內有1個開口,這些都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除此之外,保家鎮地處武陵山腹地,轄區內地形多樣,有高山、丘陵、河流、盆地,森林覆蓋率達46%,雖然沒有正式經營的景區,但秀美山川深得游人青睞。近年來,老營頂桃花山莊不斷發展,現已成為彭水縣內居民主要的休閑旅游之地。同時,還可以利用郁江、普子河沿線的秀麗風光發展觀光農業:(1)郁江沿線風景優美,郁江在保家鎮內有54km,彎彎曲曲,江水清澈,蜿延秀麗,兩岸散布的許多小平壩子,為發展觀光農業創造了條件;(2)普子河途徑龍河、清水村,在三江口注入郁江,形成天然的三江風景,普子河風景宜人、幽深林靜、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是一個未開發的觀光旅游處女地,隨著三江口電站的建成,庫區將把普子河打造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1.3良好的土地資源,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保障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逐年增多,務工收入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性也逐漸減少,為發展觀光農業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資源。以郁江沿線的大河壩村、鹿山社區、三江村等為例,3個村(社區)全年外出務工的人員占總人口65%,青壯年外出以后,家中僅留下老人和孩子,無力照料田地,大多數土地處于閑置狀態。同時,不少居民在場鎮或縣城經商、做生意,一些沿江的土地,雖然每年仍在耕種,但糧食的收成已經不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另一方面,作為農民自身,是愿意轉讓這些土地,如清水村80%的農戶愿意出讓被閑置的土地,現在只是沒人愿意要。根據粗略統計,清水、龍河一線,有20%的土地處于閑置狀態,30%的土地處于半閑置狀態(即這些土地出產物,不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郁江一線,在保家鎮范圍內,有15%的土地處于閑置狀態,30%的土地處于半閑置狀態。如果能將這些土地合理的利用起來,將為培育觀光農業提供良好的土地利用條件。
1.4農民積極性高,是發展觀光農業的動力
發展觀光農業對于保家鎮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調研表明,有60%的群眾曾經有過搞觀光農業的打算,有30%的群眾有過小范圍的嘗試;對于培育觀光農業,80%的群眾支持。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不太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只有規模化經營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價值;觀光農業的模式很好,不但能夠有作物收成,還能通過發展旅游獲得第二收益。在調研中,許多群眾認識到要想能夠很好的發展觀光農業,必須做大、做強。總體說來,農民群眾對于培育觀光農業的積極性是很高的,許多群眾已經做好了發展的打算。
2彭水縣保家鎮發展觀光農業的制約因素
觀光農業集作物收成和休閑觀光為一體,由于作物自身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在規模種植的情況下)有時候會不自覺的吸引游客,這樣的情況我們權且稱作觀光農業的雛形。例如,老營頂原來只是當地農民在自己的承包地內栽上桃樹,發展果子經濟,不曾想桃花盛開季節,滿山紅遍,成為游人如織,人人皆知的桃花山莊。而另一個觀光農業的雛形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保家鎮(特別是大河壩)的種桑養蠶在整個四川都極具名氣,后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逐漸沒落下去了。還有重慶聞名的構樹坪布朗李,當時是彭水縣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基地,重慶電視臺也作過專門報道,但這些都如過眼煙云,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究其原因,制約觀光農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2.1發展意識不強,認識不夠深刻
較強的發展意識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至關重要,不但政府要有較強的發展意識,而且農民群眾的發展意識也至關重要。(1)政府統籌發展的意識不強,缺乏現代觀光農業理念。例如大河村陳園的蠶桑基地,以前曾是彭水縣屈指可數的蠶桑示范基地,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當時只是為抓經濟而種桑養蠶,而沒有作為觀光農業來發展,致使在蠶繭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農民大量挖桑種糧,現在已無集中成片的桑園。(2)群眾發展意識淺薄,只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發展。例如構樹坪布朗李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農業觀光示范基地,因樹種從美國引進而出名,由于土壤、氣候等因素,布朗李的口感不佳,果子不受人們的喜歡,市場價格不高,農民沒有得到較好的經濟效益,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于是66.7hm2布朗李在掛果的3年內被當地群眾挖毀,失去了一個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的基地。(3)宣傳不到位,缺乏政策扶持。由于部分群眾的小農意識嚴重,對一些新觀念、新理念不能完全接受,致使政府在實施觀光農業時,遭受較大阻力。如原龍泉村的枇杷示范基地,當地農民對發展枇杷不感興趣,認為沒有多大經濟效益,致使政府投入200萬元資金栽植的33.3hm2枇杷在2年內全部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