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漢語言文學論文
作者:胡軍來 單位: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逐漸步入一個思想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變得多元化,特別是對于下一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其變化的程度尤為顯著。人們對于教育的思想、理念、方式都與傳統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在某些情況之下是相反的。在當今社會,在各種現代教育思潮之中,后現代教育思想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開始異軍突起,受到了人們廣泛而積極的關注,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學習產生了廣泛、深入的影響,為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開辟出一條全新的漢語言文學學習之路。
一、后現代教育思想闡述
從20世紀中期起,西方社會開始流行一種新的哲學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而后現代教育思想作為后現代哲學文學思潮的一部分,它是在順應后工業社會發展對于教育需求的變化這一背景之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同時,它也是對現代教育的一種借鑒、批評和反思。現代教育在稱謂上,往往被稱為“精英教育”,而后現代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在稱謂上,往往被人們稱為“終身教育”、“全民教育”、“主體教育”或者“通識教育”。
后現代教育思想,在教育價值觀上,主要有以下五種教育觀點。第一,是人性化的教育觀。后現代的人性教育觀,其最基本的追求就是關注人性的完美、發展人的個性,使每個人的個性都可以得到全面而豐富的發展,同時對于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教育永恒的話題之一。后現代的人性教育觀,其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生活的教育,使人們能夠深入的認識到自己所生活的本真世界,同時,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去改變和完善自己生活的環境,最終使自己能夠在生活中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所帶來的快樂幸福。第二,是對話式的教育觀。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獨白式關系。在傳統的獨白式教育教學之下,教師僅僅是對于知識的單方面傳授,學生只是被動地對各種知識的接受,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因而,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高。而后現代的對話式教育觀,它要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介入,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一種平等的關系進行知識的學習與交流,因而,在對話式的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很夠很好地進行交流、互動與對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良好的激發。第三,是提問式的教育觀。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提問式教育,它是有效地進行啟發式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提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各種問題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回答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對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同時,通過提問,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第四,是民主式的教育觀。教育教學的民主,一直是后現代教育思想的追求之一。后現代民主式教育觀下的教育教學,它擯棄了傳統教育下的那種講授式、灌輸性的教育教學方式,而采用一種自由、平等的引導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發現、合作與互動去進行各種知識的學習。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知識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有效發揮,同時,通過這一方式,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發現、探索、合作與創新的能力。第五,是創新型的教育觀。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萍及l展需要創新,教育進步也同樣需要創新,只有有了創新,才會有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創新教育觀,它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特別地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與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只有在理論上理解、在教育實踐中踐行后現代創新型的教育觀,才能夠有效地發展學生對于傳統、對于定理的那種批評性意識和批評性思維,也才能夠提升學生積極探索與勇于創新的決心和能力。
二、漢語言文學獨特的文學優勢
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各種語言文學發展,我國漢語言文學在發展的形式上,具有各種象形文字所組成的各種文學形式,例如,小說、散文、傳記和論文等,同時,還具備中國特有的詩、詞、曲、賦等各種韻律形式。我國的漢語言文學,其獨特的文學優勢主要表現為,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格律,與世界其他語言的格律相比,它為我國的漢語言文學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內涵。中國漢文字獨特的象形性,產生了獨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文學樣式,與此同時,許多語言文字,其獨特的象形與表意性互為融合的特性,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漢語文學特有的文字樣式。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漢語言文學,其一字一音、一字一義的特有屬性,孕育出了聲調起伏婉轉、優雅動聽而意境豐富的格律詩、詞、曲、賦,使我國的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美與韻律美協調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三、后現代教育思想視野下的漢語言文學學習
后現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求對傳統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后工業時代教育的發展變化。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其教學計劃比較的機械、死板、缺乏靈活性。因為教師不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對提前制定的教學計劃作靈活的更改,而只能按照教學計劃的步驟對課堂教學實施絕對的控制,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在后現代教育思想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它追求的是一種“去教師中心”的一種平等的教學思想,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那種教學計劃和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絕對控制,反對教師單線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倡導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動師生關系,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激發。
在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教師實實在在地踐行著“去教師中心”的這一平等的教育教學理念,積極地協調好教師、學生以及教學計劃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對于學生而言,在后現代教育思想影響之下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它更有利于他們進行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因為,后現代教育思想所倡導的人性化、對話式、提問式、民主式、創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民主、靈活的選擇機會和選擇形式,學生可以自主靈活地選擇以何種方式進行漢語知識的學習。在學習角色方面,學生應該適當地進行相應的轉換,一改傳統漢語言文學學習下那種被動的傾聽者、答題者和旁聽者的身份,轉而扮演其后現代漢語言文學學習中主動的提問者、思考者、討論者的學習角色。為此,在漢語言文學的課堂中,教師一改傳統那種武斷獨裁的權威姿態,師生一起共同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課堂學習氣氛,使學生在這一氣氛中,樂學、愛好、好學,獲得一種快樂學習的享受。此外,學生在取得教師充分信任的同時,學生自身還應該對自我有足夠的自信,勇于、敢于對各種現象、各種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敢于挑戰教師權威,敢于向教師提問,為自身的漢語言文學學習爭取、創造一種多維式的、互動的式的課堂學習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