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建設論文
作者:羅紅 單位: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一、實施公共財政建設的基本要求
(一)究竟什么是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就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通過收支活動實現對一部分社會資源的配置。公共需要具體來說很復雜,概括來說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純公共需要,如國防、軍事、外交、國家安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準公共需要,如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的公共事業包括水、電、氣、煤、油、運等,還有些基礎公共設施等等。屬于純公共需要由政府完全承擔,屬于準公共需要則由政府和個人按比例分擔。因此,在公共財政模式下,政府從事收支活動的目的就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我國1998年提出構建公共財政框架,1999年正式實施。當時由于對公共財政的本質內涵缺乏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實際操作中很多做法還是傳統的老一套,大量的政府資金用于生產建設,而非投向公共領域,滿足公共需要,尤其是與民生有關的資金投放嚴重不足,結果導致百姓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16屆3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戰略部署,并于2005年首次提出關注民生、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十七大以來進一步提出推進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隨著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以及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實施,我國的財政正朝著公共財政的本位逐步回歸。
(二)基本要求
1.公共性:即公益性。財政資金的投放,必須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追求社會公益為宗旨,不能以贏利為目標。
2.公平性:公共財政政策要一視同仁。財政分配制度對不同的階層、個人以及不同的經濟成分,必須公平公正。
3.公開性:政府的財政收支預算要公開透明,對財政收入的方式、數量和財政支出的去向、規模等公眾要有知情權。圍繞著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對如何推進我國的公共財政建設,下面進行逐一分析。
二、財政資金投放的公共性
為實現財政資金投放的公共、公益性,當前迫切需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關注民生。最近幾年我國政府加大了對民生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但總體來看仍有不足。
(一)民生領域的資金投放現狀
1.民生概念的界定純民生——與民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五個方面;泛民生——在純民生基礎上加計農林水環保、交通以及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支出。
2.增幅很大但占比仍低(1)從增幅看:2010年,全國財政支出8957億元,比上年增加13275億元,增長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醫療衛生支出4745億元,增長18.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081億元,增長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億元,增長30.7%;農林水事務支出8052億元,增長19.8%。環境保護支出2426億元,增長25.4%。可見,政府加大了向民生領域投放資金的力度,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都超過了同期財政總支出的平均增幅(2)從占總支出的比重看:2010年中央財政“純民生”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18.4%,若將支“轉移支付”(要求地方主要用于民生領域)也列入其中,則接近40%。“十一五”時期,全國公共財政總支出31.9萬億元,“純民生”支出累計9.83萬億元,占比30.82%。這個占比與我國以往相比有了明顯提高,但與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還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國是一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2010年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美國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財政6.萬億美元,其中,醫療保健,占總支出的17%;教育保障,占總支出的16%;養老保障,占總支出的15%;社會福利,占總支出的11%。社會保障(包括養老、醫療等在內)及教育等的合計開支達到60%。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房價的一路暴漲,“買房難”引起百姓極大關注,而政府所應承擔的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大對民生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
(二)當前增加民生領域資金投放的主要對策建議
1.繼續增加教育投入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到2012年達到4%。2010年我國公共財政教育投入約14200億元,占GDP的比例3.57%,距離4%的目標還差0.43個百分點。為如期實現4%目標,必須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一是對外企及外籍個人,統一按“三稅”實際繳納稅額3%征收教育費附加。二是全面開征地方教育附加。三是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但是,為了盡可能不加重納稅人稅負,避免地方政府過度依賴不可持續的土地財政,筆者建議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紅利的上繳比例,將其中的一部分通過轉移支付專門用于教育事業,這既有合理性又有可行性。
2.繼續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針對2009年提出的深化醫改的五項重點改革: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三年間全國財政資金投入新增11342億元。并已在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當前醫改的重點也是醫改的難點。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可以考慮成立藥品管理中心,接收公立醫院的藥品購銷權,醫院藥房改為其下屬的藥品調配中心,醫院不再經營藥品。藥品管理中心負責匯總全市基本用藥目錄,建立統一的藥品采購供應管理信息系統,實施藥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從而切斷醫院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鏈。其次是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醫院總收入的6%—8%,僅靠這些投入,無法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隨著公立醫院實行醫藥分開后,減少的收入或虧損,政府必須加大投入,并落實對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貼等的投入,為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提供保障。
3.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十二五”規劃中有一項約束性指標,就是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到“十二五”末,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到20%以上,基本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針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資金不足是最大障礙。盡管一方面,中央財政不斷提高用于保障房的支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土地出讓凈收益的比例、積極引入社會資金用于保障房建設。全國社保基金、保險資金也已開始進入保障房建設領域。但資金不足仍是最大障礙,為此建議:⑴中央政府的扶持資金再多一些,土地出讓金和公積金的計提比例再提高一些。⑵盡快建立責權對等的中央與地方間轉移支付制度,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職責和權利。⑶明確將社會保障性住房財政支出納入法定支出的范圍。⑷研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