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科學傳播論文
作者:張湞 張明偉 周榮庭 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網絡科學傳播模式是對通過互聯網進行科學傳播一般規律的抽象和總結,其傳播內容主要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公共事務等,傳播渠道主要是互聯網。對學科層次的學術交流,很難選擇“科學共同體專業集團內部的科學傳播”、“科學共同體子集團內部的科學傳播”等概念,類似說法比較冗長,難以理解。考慮到學科層次的學術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之所以沒有選擇科學同行這樣的字眼,主要是因為在當下的語境中,科學同行容易被理解為科學共同體。學科同行的確定,一般依據它的最高課題、專業團體的成員情況和所讀期刊。
一、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簡析
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主要指學術交流,而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為論文發表,論文的傳播模式對會議報告、開放課件等具有參考意義。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論文、網絡、學科同行,公眾也可以參與其中。本文提出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見圖1。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其實是一個開放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個擁有反饋機制的循環模式,學科同行以網絡為載體,在同行內部和公眾之間進行科學傳播。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種傳播模式中的各個要素。對論文而言,無論是紙質出版還是網絡傳播或者其他傳播途徑,要想在作者、讀者、資助者間建立互信,必須保證傳播信息的高質量。在各種質量保證體系中,同行評議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中,同行評議將是一個重要環節。同行評議在傳播模式中的位置并無定規,既可以在論文發表于網絡之前進行,也可在論文發表于網絡之后進行。該模式中的網絡,一方面指論文在網絡上實時發表,另一方面指論文在網絡上進行典藏,即論文倉儲數據庫。學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論文得以典藏并能實時查閱,是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順利進行的條件之一。該模式中的學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論文并能進行反饋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該模式中的公眾,除了非科學共同體成員還包括非學科同行科學共同體成員———他們也難以對論文進行反饋,與非科學共同體成員并無太大區別。圖1是對學科同行內部科學傳播模式的抽象概括,這其實是一種無阻礙的理想描述———論文生產完畢,快速發表典藏于網絡,學科同行閱讀使用并進行反饋。在實踐中,相關工作者正努力實現這種理想狀態,其中以開放獲取模式(OpenAccess)為代表。
二、開放獲取思想與其特點
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也即專業交流,除去面對面的交流,一開始是通過寫信等方式來完成,后來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與普及,以發表學術成果為目的的學術期刊出現。1665年在英國出版的《哲學會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評議的科學期刊。同行評議是一種科學的專家決策制度,到目前為止仍被公認為最好的一種決策制度。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的學術期刊,幾百年來為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貢獻。但是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第一,學術期刊體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學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發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學術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載太多文章,科學共同體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無疑問就被浪費。第二,時效性不強,不能及時捕捉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在科學高速發展的當代,論文寫作到發表之間的周期過長,會影響科學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對2006年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進行了統計,審稿時間不低于2個月的超過50%。第三,期刊價格快速升高,讀者不堪重負。紙質期刊價格升高,出版商又通過IP和密碼等控制電子版,信息費用被抬高。據LibraryJournal的統計,2004年到2008年,平均價格相對上漲最高的為哲學與宗教領域的期刊,上漲幅度達到178%,最低為數學與計算機學科領域,上漲幅度也達到27%。第四,傳播價值無法最大化。學科同行之外的公眾,基本不可能訂閱學術期刊,當其對某論文有需求時,路徑依賴導致其不知也難以查閱。紙質期刊數量有限,不易保存,后來者很難繼續利用。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期刊漲價與圖書館經費減少、網絡使用范圍擴大與學術期刊電子版訪問受限、學術研究速度加快與學術期刊出版滯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漸凸顯,并導致學術交流危機,于是開放獲取(也稱開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漸得到認可。開放獲取是一種全新的文獻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費而用戶免費,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獲取該學術資源。通過開放獲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與公眾見面,避開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機構,促進了信息傳播。在網絡作用下,文獻檢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術保證。
三、開放獲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例
在美國的開放獲取政策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政策出現最早,得到了美國政府機構的認可和支持,對其他國家或機構相繼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開放獲取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該政策要求得到NIH全部或部分資助的科學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在發表時應將作者最終手稿的電子版提交到國家醫學圖書館管理的一個網絡化知識庫PubMedCentral(PMC),以便公眾可以免費獲取。本文總結論文紙質出版后的網絡開放獲取模式見圖2。這種模式下出版商認為,若論文內容的復制版在別處可以免費獲得,出版商將沒有能力收回投資,也無法對科技出版持續投入。最后的妥協結果是,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提交到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時,其文本只能是作者接受同行評議后的文本,而不是期刊編輯加工后的出版定稿。這雖有遺憾,但期刊編輯改變不了論文的科學思想、實驗數據,只能在文字上進行潤色或者統一格式等,對學術價值幾乎沒有影響。因此,圖2仍然使用論文字眼。
很顯然,圖2描述的論文出版模式,本質上仍是期刊電子版,但它與電子版仍有區別,區別體現在兩點:其一,用戶免費使用;其二,論文進入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典藏更有保證。在圖2中,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的購買、維護等費用由機構或者政府等資助,但這里的論文仍然是同行評議后的論文,其質量與紙質版沒有區別。圖2模式的缺陷是明顯的:其一,中間多了期刊(出版商)這一環節;其二,期刊的出版體量決定了開放獲取的論文的數量;其三,論文的出版仍然需要紙質期刊讀者訂閱付費。雖然只要有紙質期刊出版,這一模式就可以維持,但這種模式是比較被動的模式。開放獲取的另外一種形式是開放獲取期刊,其中作者付費取代讀者付費,該模式的初衷是減少論文獲取障礙、增強論文交流性,其代表是科學公共圖書館(PublicLibraryofScience,PLoS)。在PLoS模式下,科學家提交論文的同時也要支付一定費用,這筆費用主要用于同行評審、存檔以及編輯費用等。PLoS強調,向作者收取出版費,其目的并不是把出版費作為額外的經濟負擔轉嫁給科學工作者,而是基于這樣的理念:科學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科學研究過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而出版成本只是研究成本很少但又必須的一部分。論文經過同行評審后,就進入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用戶可以免費長期使用。PLoS于2003年10月創辦的第一份開放獲取期刊PLoSBiology定位于學科領域的高端期刊,實施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然而,對這樣高成本的運作來講,僅僅靠論文作者的版面費是難以維持下去的,于是,PLoS推出一種高級的科學出版模式———依靠較低質量論文的大批、廉價出版來資助和養活少數高質量旗艦期刊,甚至在某些期刊上采取了輕度同行評審體系,可發表任何在方法學上合理的文章,但其接受率高、發行文章的量較大,因而版面費遠遠高于其運行成本。除了版面費,PLoS類開放獲取期刊其實還應通過廣告等各種模式來增加收入。有學者曾擔憂開放獲取期刊文章的質量不高,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證明,開放獲取論文比傳統論文更容易被引用和使用。有研究者通過對PLoS旗下期刊影響因子的研究得出結論:PLoS的質量認證機制是健全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