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傳播論文
作者:胡欽太 程伊黎 胡曉玲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Web2.0環境下新技術的應用形式,為教育傳播的應用和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改變著教育傳播模式、應用方式及傳播效果。Web2.0的教育傳播正走向結合多種工具來提高教與學的效果。例如除了將博客作為個人寫作交流的工具外,還開始運用GoogleGroup郵件列表進行群體集思廣益的研討,Wiki進行網絡內容的結構化整理等。[1]作為Web2.0的新生事物的微博,是信息時代獲取、傳播、分享信息的平臺,是一種全新的信息交流手段,正成為當下新寵。它最大的特點是靈活的雙向傳播屬性———能隨時隨地實現一對一、一對多的信息反饋,極大程度地拓寬了信息回流渠道,使得教育傳播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縱觀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它們都是在傳統媒介環境下產生的,也就是說,他們體現的是大眾傳播在單向傳播模式下的效果。1949年,C.香農(ClaudShannon)和W.韋弗(Weaver)在《傳播的數學理論》(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中首次提出單向線性傳播模式的概念,這就是著名的“香農—韋弗模式”。[2]它描述了信息從信源通過媒介到達信宿的單向傳播過程,體現了在傳統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的基本形態。所有的效果研究的出發點與最終目的,都是研究媒介信息在這個模式下所能得到的傳播效果。互聯網從Web1.0過渡到Web2.0,經歷了從關注數據到關注人的核心理念的轉變,而Web2.0時代的微博學習特征主要表現為允許學習者從任意角度、任何層次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切入,以促使學習者的學習更有效、更容易發生。[3]微博的裂變式、多中心式對傳播效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4]基于此,本研究開展微博教育傳播效果的實驗研究,有針對性地考察微博的“聚合”、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共享等傳播效果。
二、微博教育傳播效果研究的類型分析
根據不同維度,傳播效果的研究類型有不同的分類。按出現時間劃分為現實效果和潛在效果;按持續時間劃分為長期效果和短期效果;按與傳播者意圖的關聯劃分為預期效果和非預期效果;按效果性質劃分為正效果、負效果和逆反效果;按區別媒介影響力的作用范圍劃分為對受眾個體的影響、對小團體及組織的影響、對社會機構的影響、對整個社會或整個文化的影響等。英國的傳播學者麥奎爾,對媒介的傳播效果作了其外在形態、內在性質兩方面的劃分。從傳播效果外在的形態看,有三個層次:媒介的“效果”、媒介的“效能”、媒介的“效力”。從傳播效果的內在性質看,有四個層次:心理效果、文化效果、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等。[5]英國學者P.戈爾丁從時間和意圖兩個維度,對傳播效果作了時間與意圖上的交叉分析,將大眾傳播的效果分為短期預期效果、短期非預期效果、長期預期效果、長期非預期效果四種類型(如圖1所示)。從對傳播效果的認識過程來看,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強調傳播過程中各要素的作用,以及這些要素對受眾帶來的影響,稱作傳播過程效果;另一種強調傳播活動對受眾及其周圍環境、對整個社會的宏觀影響,并強調這種影響帶來的結果,稱作傳播社會效果。傳播過程效果分析將傳播活動看作一個動態的行為過程,傳播活動中的各個要素,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技巧、干擾因素對傳播的結果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諸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效果分析有兩種模式:心理動力模式和社會文化模式。[7]分析以上效果研究的類型,結合微博的自身特點,本研究從以下維度來分析與考察微博的教育傳播效果:(1)出現時間與持續時間、與傳播者意圖的關聯(預期或非預期)、性質(正效果還是負效果)、媒介影響力的作用范圍。(2)從傳播過程效果分析,即考察在傳播過程中每個要素在傳播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結果的影響;傳播過程的每個環節對結果的影響。由于微博賦予受眾的自由性與主動權,考察將會側重傳播過程中各要素、各環節對受眾心理產生影響以及帶來的行為變化。(3)傳播社會效果分析,即考察微博的宏觀效果,考察教育微博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集體態度、集體行為等的整體影響,以及對其他有關人群和環境的影響。
三、基于微博的教育傳播應用效果的實驗框架
本研究選取某大學“國際金融09級B班”的“國際金融”課程中“匯率與外匯”這一單元的學習展開實驗研究。
(一)實驗假設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考察微博教育傳播的效果,設計實驗假設如下:(1)微博傳播具有較好的“聚合”效果,在教育微博傳播實驗中,愛好、觀點相近的人更容易彼此接近。(2)由于微博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與受眾選擇空間的龐大,教育微博內學習與社交的小圈子更容易自發形成。(3)教育微博使用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傳播主客體地位相互轉化,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傳播主體。(4)微博平臺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呈現自發、密集的交互狀態。(5)信息流動快速且流向具有針對性,優化學習資源的配置,促進資源共享。
(二)實驗對象
本次實驗研究的研究對象選擇如下:(1)實驗對象:某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09級B班。(2)參與人數:38人(含教師一人)。(3)所選課程:“國際金融”。(4)使用媒介:新浪微博。“國際金融”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09級B班的專業課程之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09級B班一共49位同學,有37位能隨時使用微博來傳遞和接受信息并愿意參與本實驗研究。
(三)實驗的設計與實施
1.實驗設計
(1)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09級B班“國際金融”課程的代課教師注冊一個微博作為交流平臺,并“關注”參與實驗的所有學生,以便隨時觀察每位學生動態,與學生進行交流。(2)微博的使用與該課程的學習同步進行,并且使用時間覆蓋該課程學習的一個完整周期,即微博開展貫穿該課程某一單元的完整教學。(3)在微博上開展的主要活動是與該課程有關的資料分享、問題答疑、主題討論活動等等,作為該課程課堂學習的補充。(4)將實驗過程中,分析教師微博主頁上更新的所有學生與教師的帖子,并根據發帖的時間、方式、性質、內容進行分類。并對各類別帖子的發帖數量、發帖頻率、發帖時間加以分析和對比。(5)實驗結束后,在數據分析與教育微博使用狀態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微博教育應用實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