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體育論文
1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建設與發展現狀
據統計,2010年內,全國僅培養各類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18000名,其中,廣東省僅培養各項體育專業指導員4000余名,作為社會體育需求大省,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增設社會體育專業是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廣東省體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提出“全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珠三角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體育”的總體目標。東莞被稱為“全國籃球城市”、“全國舉重之鄉”、“全國游泳之鄉”、“全國象棋之鄉”、“全國龍舟之鄉”等稱號,同時,還擁有眾多的高爾夫球會、高檔星級酒店、網球場、馬會、高檔健身俱樂部、鎮區和社區體育公園等體育產業。擁有厚重的體育文化及群眾體育基礎,市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積極性都較高,這樣就使社會體育專業能夠在東莞這片體育沃土上擁有長遠廣泛的發展空間。目前,東莞本地有高校6所,但僅有東莞市兩所公辦高等院校的體育系開設有社會體育專業,即東莞理工學院(本科)和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普通專科)。兩所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年度招生計劃分別是100人和70人。東莞職院開辦社會體育專業之初,通過對社會及市場相關就業需求進行大量調研后發現,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極大。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是依據社會需求量身定做培養和輸送人才,注重以市場為導向來培養專業人才,并在辦學定位、課程設置、擇業教育等方面加大辦學特色。
2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的創新研究
2.1專業辦學定位
研究發現,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定位上,既要綜合考慮學校自身的特點、辦學定位以及現有的辦學資源,也要考慮所在區域體育市場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更應該考慮當地地域經濟發展特點和消費特點。如果盲目地仿造普通高等院校培養體育人才模式輸送人才就顯得缺乏競爭力;因此,東莞理工學院與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的區別在于東莞職院的性質決定了其以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為主,主要給社會體育相關領域培養一線崗位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特點主要體現在“實用、夠用、實踐操作能力強”。而本科院校的辦學評估導向作用決定其主要給社會體育相關領域培養學術型、教育型和管理型人才。特點是學科性人才,理論較強而實踐能力較弱。另外,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和發展要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科學合理的定位,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不能貪大求全。要根據社會需求及市場導向將專業下設若干培養方向,人才的市場導向清晰,學生對口就業率高,基于此,需要通過深入研究后科學合理的將兩者對人才培養的類型進行區別和分類,使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施行錯位發展,達到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人才培養上避免交叉和重疊,減少兩者社會就業崗位需求的專業沖突,真正達到高低互補、共贏發展的局面。
2.2專業培養目標
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每所開辦社會體育專業的高校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差異、地域特點來制定合理的專業培養目標,這樣才能滿足該地區的體育市場需求。東莞職院在設置專業培養目標時做到了區域對接,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接地氣”。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開辦前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深入分析東莞及珠江三角區域社會經濟產業升級發展過程中,本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崗位職責、工作內容、能力要求、任職資格等各方面發展的新趨勢,充分了解后再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規格:“能夠在社會體育各行業從事體育管理、健身、娛樂、休閑、保健、社區指導以及策劃和組織體育競賽活動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高技能實用型人才。”
2.3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質量的重要保證,是組織教學、安排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管理的重要依據。當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既要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使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入行,又要有適當的兼容性,確保學生在崗位上能充當“多面手”,增強社會競爭力,同時還要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為今后的事業發展做鋪墊。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積極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產學合作,探索訂單培養、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注重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強化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目前我系已與三正半山國際酒店聯姻建立“1.5+1.5”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構建“定向班”培養模式。同時,與招商銀行東莞分行、金多港高爾夫球會、高宏(臺灣)高爾夫球具鑄造有限公司、東莞市飛凡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廣州爾東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等達成初步的人才培養合作意向,為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以及今后就業的平臺。
2.4專業課程設置
結合東莞職院院情和辦學資源,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邀請有關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制定與實施全過程,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在專業課程的建設和開發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
2.4.1課程項目化教學
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運用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項目化教學法”,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把工作任務設計成多個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崗位的一致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圍繞實際崗位工作任務,扮演不同的崗位角色,邊學邊做,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掌握工作技能。
2.4.2課程標準化建設與職業技能資格鑒定掛鉤
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頒布實施后規定,從事社會體育工作必須具備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職業)證書,游泳、潛水、攀巖等高危體育項目必須持證上崗。經過專業調研,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群)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將職業資格標準納入課程體系,實施“雙證書”教育。課程體系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實訓項目)支撐完成工作崗位的核心能力,學生學完相關課程后可根據興趣選擇考取中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拓展培訓師、游泳救生員、健身教練員等資格證書。
2.4.3建立社會體育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邀請以社會用人單位相關人員為主體的委員會專家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等各環節,在學校與行(企)業形成良性互動。課程機動設置,按需靈活調整,優先安排原則,課與課優化組合,公司化技能培訓和管理,扶持自主創業,鑒定培訓基地,優化課程結構,真正做到工學結合、教學一體化。
2.4.4以特色課程建設促進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提升
將拓展訓練引入社會體育特色課程,使其成為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職業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學院拓展訓練教學,加快拓展訓練場地設施建設和教師隊伍培訓,使拓展訓練成為東莞職院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及特色體育精品課程的亮點工程;不僅為學院周邊的企事業拓展訓練提供便利條件,而且為學院校企合作力度和影響力打下堅實基礎,為學院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2.5“雙師型”隊伍建設
師資是專業建設的關鍵。重視專任教師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開展以老帶新,“傳幫帶”活動,鼓勵中青年教師勇挑重擔,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目前,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達93.33%,逐步加強與知名企業的聯系與技術合作,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優化師資職稱結構,已建立了一支具有豐富企業行業實踐經驗、掌握市場發展動態和技能的兼職教師隊伍,并形成了一支積極向上、愛崗敬業、結構合理,教研能力強、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3小結
綜上所述,東莞職院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始終以“瞄準市場、服務地方、強化技能、辦出特色”為指導思想,依托東莞地方政策優勢和產業環境,積極探索政校行企協同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高度關注社會的實際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已逐步摸索出一條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辦學之路,并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專業辦學特色。
作者:王毅 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