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劉衛華 孫愛真 單位:保山學院 黑龍江科技學院
國外對生命、生存、生活分別進行研究的成果比較多。把三者作為一個體系、探討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比較少。國內研究把生命、生存、生活作為一個體系,探討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比較多。云南已經把“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提出來,綜合運用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的方法來研究“三生教育”。然而,在探討高校推進“三生教育”的具體模式時,研究者多從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入手。如彭強(2008)、鄧祖波(2008)強調在“三生教育”中應主要依靠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宋惠平(2008)、趙科(2009)、劉衛華(2010)雖然探討了三生教育與校園文化的關系、詮釋了二者互動的可行性。但很少注重把“三生”與“三風”結合起來,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平臺,把“三生”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最終帶來高校“三風建設”向良性方向發展。
1、三生教育與三風建設的關系
三風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即校風、學風、教風,有的學校稱為校風、學風、考風。校風是一所學校所特有的占主導地位的行為習慣和群體風尚。學風有二種含義:一是指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原則;二是指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的集體表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有時也特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風氣。考風主要是廣大師生關于考試的規章、行為習慣等的總體認識。“三風建設”與“三生教育”互為推進、互為作用。“三風建設”與“三生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建設和諧校園奠定思想基礎;其次,“三風建設”與“三生教育”的主體是一致的,都是圍繞干部、教師和學生展開;再次,“三風建設”與“三生教育”之間是正相關關系。高校對“三生教育”的認同只會帶來校園文化的和諧,帶來“三風建設”的提高,而不是相反。同樣,高校良好的“三風建設”氛圍也必將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認同感。“三風建設”和“三生教育”對高校和師生兩類要素只是從不同方面理解而已,“三風建設”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層面,依托并作用于校園這一微觀環境;而“三生教育”更多是素質教育、人格教育層面,依托并作用于人生這一宏觀環境。二者之間必有交叉,比如上述三風內容中,高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原則,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中,廣大師生學藝、健康、社交、服務等各方面的生活中無一不貫穿著自己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識。
2、“三生教育”對保山學院“三風建設”的促進為測評我校多年來“三風建設”的實際效果,2009年10月—12月,本課題組對校風、學風、考風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采用主觀題和客觀題相結合的方法,因為學風比較重要且一言半語難以說清,所以采用主觀題測評,以“對我校學風的認識”為題。客觀題主要針對校風和考風的考查,以不定項選擇題的形式。
2.1開展“三生教育”前“三風”狀況。通過調查發現,08年未開設“三生教育”前(08年9月),保山學院多數為專科生,《宿管通報》顯示,有部分學生聚眾鬧事、打架斗毆,還有部分學生存在酗酒、夜不歸宿、上課睡覺、作業不交等惡習,學生處的違紀名單上經常會有五年制專科生的身影,嚴重影響學校校風、學風。等期末考試時這些學生作弊、補考,影響了學校的考風。通過對07級專科生及05五年制專科生的問卷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調查結果表明,“上網”(46.7%)、和“逛街購物”(25.8%)是這一時期學生業余時間主要做的事。在問及“發現同學作弊的感受”時,20.4%的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2.2開展“三生教育”后“三風”狀況。保山學院升本以來,學院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收集了各個年級各個專業的學生文章250份,內容涉及學生自我評價、學習方式、課堂學習情況、課余時間安排等方面,調查表明,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了明顯提高,周末教室學習的多了,到校外閑逛的少了,學生都精神抖擻,對生活充滿希望,學習的動力更足了。同時,客觀題的調查也表明,絕大部分學生都具有學習的動力,其中選擇“父母生活的辛苦”是自己學習動力的占55.4%,這說明“三生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收到了好的效果;選擇“就業壓力”是自己學習動力的占55%,這說明“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效果較好。對于“學校教師對你的人生、成長幫助有多大”這個問題,有62.5%的大學生選擇了“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校教師工作主動積極、到位,真正幫助學生(特別是新生)解決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風越來越好。同時,通過“三生教育”,出現了幾種好的傾向:第一、珍愛生命形成共識;第二、學生的生存能力明顯提高;第三、快樂生活、幸福生活的意識增強。當然,與兄弟本科院校相比,保山學院的“三風建設”仍存在不足。調查發現,黑龍江科技學院等發展較早的本科院校學風較好,教室自習的上座率較高,保山學院如能結合升本實際,充分利用“三生教育”這一理念優勢,一定能在“三風建設”方面做本科院校的后起之秀。
3、實現“三生教育”與“三風建設”良好互動的路徑選擇
3.1要以校園文化為平臺,促成二者的結合。目前,高校校園過分強調物質文化,金錢至上,大學生精神世界空虛,生命出現了異化,值得警惕。要把“三生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校園文化的四個層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實現有機結合。在安全教育、預防突發事件等校風建設中加入生命教育,樹立以人為本思想,實行人性化管理;在學風建設中加入生存教育,學習生存知識和建立適合個體的生存追求,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以及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