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項目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汪義元 單位:中國葛州壩集團小灣水電站施工項目部
1科學制定控制目標
近年來,由于諸多因素影響,項目現場管理費較過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現場管理費用控制的壓力越來越大,非生產性開支在項目成本中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因此,要提高經濟效益,不僅要控制好現場施工成本,而且必須對項目管理費用進行嚴格核算、嚴密監控、嚴格管理。為此,要科學制定控制目標,為全面控制非生產性支出確定一個基準。
(1)客觀地測算現場管理費水平。我們按照管理會計中變動成本法的思路,依據小灣左岸大壩混凝土施工合同價格水平、項目部管理資源構成情況等因素,同時也參照其他項目部的類似標準,測算小灣項目部現場管理費水平在總產值的4.21%~4.43%,雖然這只是一個經驗指標,但應該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情況。所以,就將這個預測成本指標作為核定現場管理費的客觀依據。
(2)核定現場管理費執行標準。現場管理費控制歷來都存在一定的彈性,從寬或從嚴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如果不是那么認真地來控制,即使發生了“包不住”的情況,變通處理既有辦法,也并不違反多大的原則。正因如此,在過去的一些項目中,現場管理費常常失控。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看法是,如果不加強管理,不真正把消耗控制好,而進行所謂的變通,那只是賬面上的數字游戲,消耗了的貨幣資金是變不回來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受影響的還是這個項目的經濟效益。同時,非生產性開支的有些項目,多花一點少花一點其實是無礙大局的,從效益的角度考慮,花錢的口子宜捂不宜放、宜緊不宜松。正是基于這些認識,我們決定從嚴控制,將測算的標準進行約束性壓縮,把現場管理費指標核定在4%以內,既尊重客觀實際情況,又發揮主觀意志的約束作用。
(3)落實宏觀保障措施。經過測算和核定,在現場管理費的測算標準與執行指標之間存在著量差空間。從本質上講,這個空間是人為“壓縮”形成的。因此,在主觀意志與客觀實際需要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矛盾,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執行難”的問題。為了統一認識,規范程序,維護正常管理秩序,我們在宏觀上做了一些原則性規定:一是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分級負責、歸口管理、責任到人;二是區別不同費用性質特點,分項核定量化指標、凡一般性開支必須遵循“就低不就高、可少不可超”原則;三是定期核算、嚴格考核、節約分成、超耗自負;四是保障政策性規費,不以犧牲員工利益為代價去節約成本。這些原則和要求或用文件規定下來,或貫徹到一些措施辦法之中,確保目標得到落實。由于控制目標明確、保障措施有力,既尊重了客觀實際又發揮了主觀作用,既堅持了原則性又比較靈活地處理了操作中的技術問題,因而較好地避免了執行過程中供、需矛盾的產生,尤其是在成本控制中保護了員工的切身利益,體現了企業經濟效益同員工經濟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則精神,得到了廣大員工的理解和支持,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全員參與成本管理的良好局面。據2007年一季度考核數據顯示,現場管理費控制指標已達到了4.027%,控管工作初見成效。
2進行分項控制,實行限額管理
為了保證分項科學、限額合理、易于操作、可控性強,我們把實際工作中影響成本的主、客觀因素聯系起來,對構成現場管理費的相關項目(類型)的特性進行認真分析,從中尋找起主導作用的關鍵因素,以此為控制點牢牢掌握成本控制的主動權。
(1)以用工量為控制點,管住“人頭費”。在項目部現場管理費中,同人工費發生聯系的項目比較多,如工資、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勞務費、“五金”中單位部分等等,我們習慣上稱之為“人頭費”。這些費用同員工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是不可隨意觸動的一根敏感神經,也是現場管理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小灣工程項目目前“人頭費”約占現場管理費的63.32%)。“人頭費”受兩種因素制約:一是單項費用標準高低,二是用工量的多少。前面提到,我們不能以犧牲員工利益為代價去節約成本,標準高低不可隨意變動(實際執行時是只能高不能低),而用工量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說,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用工數量就是人工成本的控制點。以小灣工程項目目前管理層分配水平為基準測算(不含項目部領導層),平均每人每月5042元左右,上限約為5289元,這就是說,多用或少用一個人,增加或減少的成本開支就是5000多元。由于找準了主要矛盾,我們嚴格人力資源管理,堅持因事設崗、以崗定員,做到不養一個閑人。目前已到施工生產高峰期,人員仍然控制在108人(含庫管、計劃外及返聘人員10人)。由于用工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涉及的人工費總體目標也同時受到控制。
(2)以節約降耗為控制點,管好場內交通費。由于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小灣項目部機關場內交通相關費用在管理費中占有很大比重,項目部前期有小型車16輛,每月折舊與大修理費、養路費、油料費、保險費、修理費、人工工資等共約12.90萬元左右,約占項目部現場管理費的12.41%,平均單車每月接近0.9萬元。依據費用構成測算分析,場內交通消耗也受兩方面因素制約,一是資源配置量(減少了車輛,折舊與大修理費、養路費、保險費等同時消失),二是油料消耗(主要是燃油)量。這兩點就是場內交通成本控制點。我們采取的對策是,從總量上減少車輛,在使用中降低油料消耗。目前,盡管機關工作人員用車量較大,但我們小車實際配用量減少到13輛(調出1輛、報停1輛、限制使用汽車1輛)。在降耗方面,一方面對油料、維修費用進行限額限耗,另一方嚴格控制車輛的無效使用,包括從嚴控制工地外長途用車,嚴格控制與工作無關的消耗等,例如,規定特拉卡越野車從小灣到昆明往返一個來回,除出發時在工地加一箱油外,途中只準加油150元以下,超耗部分由司機本人負責,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外出用車不受控制而滿城亂跑的問題。經一季度考核,小車隊每月油耗定量指標18000元,實際消耗16780.50元,節約1219.50元。進入2007年二季度以來,為管理層服務的場內交通所有開支都呈現進一步下降趨勢。
(3)嚴格控制受主觀因素支配的相關費用開支。與“人頭費”、場內交通費、政策規費等相比,通訊、差旅、業務接待、辦公、文化宣傳、培訓學習等費用,受客觀因素制約相對小,而受主觀因素影響相對較大。也就是說,有些開支寬一點嚴一點是可以由人的主觀態度來決定的,多花一點少花一點對項目管理工作不一定會產生太大影響,需求方面具有“柔性”,控制方面也就具有“彈性”,控制好了就有節約的空間,控制不好就會成為漏洞。針對這一特點,我們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進行管理:①凡能量化的一律限額定量,規定多大份額就開多大口子,超出了限度就堅決封口,封不住的就由當事人自行承擔。比如通訊費,固定電話每部門一部,每月限額100元,移動電話費根據干部崗位職責分檔級核定,凡超出部分,無論部門也好、個人也好、項目部領導也好,都由個人買單;又如小型文具辦公費,每人每月12元包干,用超了自已想辦法,項目部不會在限額外多支出1分錢。②對于不可具體量化的項目,如差旅、接待、公關交際等項開支,由項目部主要領導掌握控制;對于文化、宣傳、大批量文印支出,則實行計劃單列,專項控制,計劃內按實際需要安排,節余部分指標收回,不挪作其他用途。通過上述措施,嚴格控制了有可能發生的“彈性”支出,確保這一類非生產性開支始終限定在封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