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邱玨 單位:浙江衛視研發中心
訪談節目是電視專訪和談話節目的統稱。“它是以語言為主要傳播符號,傳達的是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的節目。”訪談節目的魅力在于,它展示的是當事人的真實一面,當事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向觀眾講述他的經歷、他看到的一切和他的感想。訪談節目雖然不像電視新聞消息報道那樣及時,能把事件的所有要素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受眾,但是它卻可以聽到當事人對事件的表達;訪談節目雖然不像紀錄片那樣“自由地縱橫展示時空”,卻也可以讓觀眾從訪談對象身上看到有見地、有新意、和一些不為人知的觀點和思想。
訪談節目更像是兩種傳播方式的集合體:通過電視這一媒介,傳者向受者單向傳播的大眾傳播;在訪談節目現場,主持人和嘉賓面對面的人際傳播。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面對面交流思想是電視最大的長處”,因此現在在很多新聞性節目中,訪談節目比重已日益增加,比如央視的《面對面》是最典型的新聞類談話節目,比如東方衛視的《東方夜談》和央視二套的《今晚》也都在新聞節目中加入一些訪談的小板塊,可見新聞類節目中對訪談元素的重視。
而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本身就是一檔訪談節目,它不能夠歸為新聞節目,但是,新聞類選題在這檔節目中的操作,總是能在同類節目中獲得比較好的收視和觀眾評價。一方面,這是《魯豫有約》節目本身有一定的觀眾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21世紀,我們的受眾對帶有新聞性的節目有著一定的偏好。之所以選擇《魯豫有約》這檔訪談節目來分析其新聞類選題的選擇,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它本身的播出周期———日播,要求它的選題必須多樣,要求它的選題比一般的訪談節目更豐富,從而選題和選題之間的對比更明顯。
一、日播選題從哪里來
從2005年開始,《魯豫有約》從原來的周播節目,改為了日播節目。每一期47分鐘的容量在訪談節目中也算是比較長的。在改為日播之后,以前總是做的選題———訪談老將軍、老一輩的藝術家、帶有揭秘性質的訪問,一些經歷過特殊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這樣的人物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是有限的,訪完一個少一個,以后的選題怎么辦?于是,從形式到內容,《魯豫有約》都做出了一些改變。比如,嘉賓不再只是那些在社會上有影響,在歷史中留下痕跡的所謂“名人”,更多的普通人走進了演播室,跟主持人陳魯豫面對面地聊一些關于他們的故事。比如,將以前面對面的訪談搬到了大大的演播室中,而且在現場多出了300名觀眾,傾聽主持人跟嘉賓之間的對話。這并不是一個不經意的變化,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跟朋友兩人間的對話,身邊多了一只傾聽的耳朵,對于訪談節目來說,這是一個自加難度的事情。畢竟,當著那么多人的面,特別是當嘉賓是普通人的時候,嘉賓自然表達自己想法的難度加大了。
普通人、平凡人嘉賓的加入,是《魯豫有約》變為日播、變為帶觀眾的演播室錄制的一大變化,而這個變化也為它的選題角度帶來了相應的變化。怎樣的普通人、怎樣的平凡人可以成為《魯豫有約》的嘉賓呢?這要從《魯豫有約》的副標題———“說出你的故事”說起。故事,對于這個訪談節目來說是生命線。目前,中國的電視觀眾可以看到的訪談節目,雖然看上去大同小異,但是卻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更多關注的是可以經得住深度挖掘的新聞人物,這樣可以把主持人“質疑”的特點更加突顯出來;比如許戈輝主持的《名人面對面》更多關注的是名人對生活的體會和感想;而《魯豫有約》注重的是講故事。在他們看來,故事,是不敗的真理。
對于平民選題來說,嘉賓的故事,成為可以留住觀眾繼續收看節目的理由。觀眾喜歡看怎樣的普通人?那些跟觀眾一樣都是普通人的嘉賓,有什么特別之處,可以讓全球華人花上50分鐘的時間去聆聽他的故事呢?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就回答了《魯豫有約》新聞類選題的由來。“日新聞,無處不在播”的播出周期,使得《魯豫有約》必須尋找到可以讓選題不會枯竭的源泉,而這個源泉,就是新聞。
二、怎樣的新聞類選題可以深入訪談
2007年春季,一則“山西黑磚窯使用童工、虐待童工”的新聞震驚全國。一時間,所有的網絡、報紙,電視媒體都全力跟蹤事件的進展。從發現這樣的黑磚窯存在,到解救一部分童工,再到黑磚窯窯主被判處死刑,人們一直通過新聞報道跟隨著事件的發展。2007年6月,當第一個被解救的童工回家之后,《魯豫有約》做了一期以被解救童工及尋找自己失蹤孩子的母親為主角的節目———《揭秘山西黑磚窯》。在節目中,第一位發現黑磚窯存在的母親羊大姐,講述了她親眼看到的黑磚窯里的童工是怎么勞動的,那些工人是怎么像奴隸一樣生活的,黑磚窯的地理位置是怎樣地隱蔽。第一位被解救出來的童工,講述了自己在黑磚窯里是怎樣生活的,他親眼看到自己的工友被工頭活活打死,最終,孩子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想殺了衡庭漢(山西省洪洞縣黑磚窯案件中的河南籍包工頭)。”這些話從事件當事人中的口中說出,給人的震撼是巨大的。這期節目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播出,制作完成后直接送到了帶庫中。但是節目中展示出來的新聞性選題的魅力,讓看過的人都深深折服。這樣具有強烈的新聞性的選題對于《魯豫有約》來說,已經不是一種嘗試,而是成為了日常工作中非常注意去找尋的選題。
新聞類選題在訪談節目中的運用,一般要求具備以下幾點:重要性、重大性、跟老百姓生活的貼近性、故事性。前三點是所有新聞選題的特點,而對于訪談節目,特別是《魯豫有約》來說,故事性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選擇原則。那些能夠說出故事的新聞類選題,才能夠讓主持人和觀眾一起聆聽近一個小時的一位普通人的講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07年兩會召開期間,寧夏一位女孩因為患絕癥無法治療,在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博客上寫下了希望“兩會”能對“安樂死”立法的提案,瞬間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魯豫有約》也對這位女孩兒進行了專訪,從她二十年生活的點點滴滴講起,從她生活的艱難講起,讓觀眾漸漸明白,是什么讓這個花季的女子認為安寧的死亡比沒有尊嚴的活著更好。人物的性格在50分鐘的對話中彰顯出來。這期節目也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
2007年夏天,濟南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雨,兩小時內的降雨量超過了200毫米,新聞報道濟南當天死亡人數是30多人。在這場大雨中,濟南一位普通的警察救了許多人,也親眼看到很多人被奪去了生命。《魯豫有約•雨中情》講述了在這場災難里,素不相識的人們在死亡面前的互相幫助,活下來的人目睹到的生命的脆弱,人性在節目中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