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家庭教育論文
作者:趙紅梅 單位:城關區嘉峪關路小學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出生到入學這段時間,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強,父母的言行和家庭關系決定著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孩子的價值觀。所以,當孩子一旦出了問題,最先反思的應該是家長。只有“問題家長”少了,“問題學生”才會減少。
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庭教育”的空白。大多流動子女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是教師的責任,跟自己沒有多大的關系。一個學期和教師見不上一面,通不了一次電話,甚至沒有意識去關心孩子的習慣和學習。他們誤以為給孩子吃、喝,供孩子上學就行了。比如我班學生蔣同學的家長,父母常年在外地包工程,對孩子就是放縱,每次回來就是帶著孩子在外面胡吃海喝一頓,對其學習幾乎不管,或者就是一句“最近學習怎樣?”我們也多次和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可效果都不大。有一次聽他的媽媽這樣說:“我們也輔導不上,老托給親戚幫忙照顧,孩子在中間鉆空子,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老不在家,也覺得挺虧欠孩子的,所以每次回來都是在吃或玩的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有這種想法的在流動家庭中不是少數。我們也知道許多流動兒童的父母整天起早貪黑,忙做生意,他們難得和孩子長時間相聚,更談不上帶孩子逛公園、看展覽。許多家長早晨上工時孩子還在睡夢中,晚上收工時孩子已經睡著了,沒有時間和孩子談心,更談不上教育了,由此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家長示范”的空白。有些父母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不良情緒宣泄給孩子,有的家長還把社會上不良思想、不良習氣灌輸給孩子。盡管家長的不規范行為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但長期受這些不良情緒的侵害,孩子怎么可能有積極的心態去學習、生活?比如:我班的孫同學,他四年級時從私立學校轉來。剛來的時候習慣特別的差,作業經常不寫,晚上不按時回家。有好多次他的爸爸10點多了打電話說他的孩子還沒有回家,除此之外偶爾還糾集班上另外兩位同學逃課。后來我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談談他的情況,他的爸爸還挺不講理,認為教師是故意找事,還說我們教師是法西斯。這個罪名可不小,剛開始我也挺生氣,占了我這么多的時間談你孩子的問題,好心幫助你的孩子改正缺點,現在我們倒成了法西斯。干我們這一行的憑良心吃飯,誰又忍心這個孩子就這樣混下去呢?怎么辦?自己抓。后來有一次,孫同學又干了壞事,我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談話中我讓孩子拿出他前一天在家寫的作文《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其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爸爸,昨天晚上你和幾個叔叔在家唱卡拉ok,我說都11點了,別人家都睡覺了,你們大聲唱歌都干擾別人休息了。可你卻罵了我一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說錯了?還有一次,你帶我去超市,你把泡泡糖吐在了地上,我說爸爸,不能把泡泡糖吐在地上,結果你又罵了我一頓。我真的不知道我是不是做錯了。”我把這篇文章交給了孩子的爸爸,目的是想讓家長能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因為對孩子的教育不止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更為重要。誰知他爸爸看完以后,居然說:“小兔崽子,我養你,你還管起你爹了。還把我寫在你的作文中,你成心給我難看,你小心回去我收拾你。”在一邊的孩子眼睛里充滿了恐懼。后來我和這位家長平心靜氣談了一次,我告訴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足足說了一節多課,直到家長心服口服的離開。后來經過了一個學期,孩子終于有了較大的轉變,在學習成績不斷進步的同時,他改掉了學習上的不自覺、不講文明禮貌的壞毛病,懂得尊重師長、關心他人了。
二、對家庭教育缺失的補充
1.意識上的補充。班級根據學校的要求成立了家委會,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和聯系,融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進行大課堂與小課堂的有機結合,不但延伸和拓展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能,還及時回答部分家長提出的問題。開展家長接待日活動,讓家長走進課堂,體驗孩子的學習生活,熟悉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規律,使家長和教師在溝通的同時了解教師的教育方法和學校的管理情況。開辦家長論壇,給家長們開辟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經驗的渠道,班級也從家長們的論壇中征得了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班級工作。最大的收益是家長們通過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開始關注孩子的習慣培養和學習指導了。
2.情感上的補充。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很豐富,他們淳樸、愛憎分明。常言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用真心去對待他們、尊重他們、感化他們,他們會把這種關心和愛護變成動力,體現在學習生活上。去年九月份,我帶學生在皋蘭山少年軍校參加了軍訓活動。由于天氣干燥,再加上訓練任務重,很多同學上火,嘴皮干裂,有兩三名同學由于反應強烈,感冒發燒了。我和李老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們把自己的面包、牛奶、飲料全部拿了出來給有病的孩子,守在他們身邊,不時地為這幾個孩子量體溫、敷涼毛巾、喂藥,同時將其他老師送來的水果、籽瓜全部分到了每個孩子的手中。我清晰地記得剛轉來不久的管同學這樣說到:“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吃籽瓜,真好吃!”原來他的老家四川不種籽瓜,他吃的第一口籽瓜是老師拿勺親自喂他的。從山上下來以后,我發現學生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孩子們懂事了許多,上課時課堂氣氛比以前活躍了許多,學習主動了。我們和孩子走得更近了,很多孩子不再向以前那樣懼怕教師了,他們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我們兩位教師。我想:教師的愛勝過千言萬語。
3.品質教育的補充。教學中結合重大的時事政治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中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情感,力求把這種積極向上的勢頭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如:在5•12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之后,每一節課之前我都占用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新聞報道,了解汶川的災情。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學生觀看了軍人救援的圖片、資料以及感人的事跡。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在全校進行募捐的時候,我班的陸琪(化名)同學捐了111元錢。當時我和李老師很納悶,我們問陸琪:“你為什么捐了111元錢?”他是這樣回答的:“100元錢是我爸爸給的,10元錢是我僅有的零花錢,還有一塊錢是我今天的早點錢。”我的眼眶濕潤了,這時他又補了一句:“災區的孩子太可憐了。”我們班的王琳(化名)同學家里條件并不好,可她把自己所有的60元錢全部捐了出來。后來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請每一個孩子為災區的小朋友寫一封信。孩子們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多么希望我是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人民子弟兵,用雙手刨開石塊,掀開瓦礫,用自己的執著帶給被廢墟掩埋的人們生的希望。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哪怕遍體鱗傷也在所不惜!”“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名司機,為災區人民送去他們急需的生命補給。”“我又多么希望自己是一名白衣戰士,為傷員醫治療傷,用自己的愛心延續他們的生命;我甚至只希望自己已經年滿十八歲,去獻出自己的血液,為災區奉獻我的一點綿薄之力。”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道:“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毫無防備的人們無情的埋在了瓦礫之中。這場地震奪走了人們匆忙工作的腳步聲,奪走了孩子們從教室傳出的瑯瑯讀書聲,奪走了幼兒園小朋友歡快的歌唱聲,奪走了從產房傳出的嬰兒的哭聲。如今,聽到的只有一聲聲的呼救聲和悲哀的哭聲。這場地震,我們失去了太多太多的親人、朋友。我們活著的人,只能更團結、更堅強!”聽到孩子們這些樸實話語,看到這一篇篇飽含真情實感的文章,作為一名教師我很欣慰,因為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他們已學會如何去做對他人有益的事;他們已經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的同胞,愛自己偉大的祖國。這就是他們學習的動力。也許今天他們的成績還不太理想,也許今天他們身上還有著不少毛病,但我堅信他們一定會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