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應用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周靜燕 單位:江蘇省江陰市璜塘綜合高級中學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是坐在教室中家庭條件、先天素質等都完全不同的學生,他們有著各自的學習習慣、思維以及行為方式、興趣愛好,各種因素導致了生活上的性格有別,學習上的良莠差別、能力不一。但是在學校教育中,以班級授課為最高形式,老師以同一本教材同一個大綱教授各不相同的學生,于是必然存在“太閑”和“太趕”的問題。引起我對這個問題更深刻的思考,是因為學期初,一位學生通過班主任提出想跟班上操作較好的同學鄰桌的要求。在下一次課中我觀察發現,這位同學以前完全沒有接觸過電腦,每一步的操作必須從旁指導才能零零落落地完成。而在他操作進行中,很多同學都已經完成。
事實上,很多計算機教師都有這樣的感慨:對接受能力強或接觸電腦相對頻繁、基礎好的同學來說,課堂布置的任務輕輕松松就完成了;而對一部分平常接觸電腦的機會不多、相對實踐機會較少的同學來說,操作就很難跟上;更有部分同學老是停留于看別的同學操作自己不動手的地步。因此,類似計算機應用基礎這種機房操作課上,分層教學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的運用尤其重要。我嘗試分層教學模式,努力讓每個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并發揮自己的才能。
一、合理安排機房位置
像計算機應用基礎、中英文錄入等好多課程都是在機房中進行組織教學的,所以位置的安排也是一種科學。通過兩三次課的熟悉、觀察和調查,我對自己班級的情況已經心中有數。再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為合理安排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我教的某個班級,全班共有33人,其中完全沒有接觸過電腦或很難跟上課堂節奏的有6人,對于這部分低層同學,課堂內容很難消化,時間也是完全不夠;課堂上表現活躍,有拓展需求的同學有5人,這部分上層同學操作能力較強,能時刻緊跟老師的思路,練習中總能多出一半的時間;其余同學是比較適合平時課堂節奏的同學,他們是中層同學,雖然在操作和時間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差距,但基本能達到每節課的要求。在重新排位置時,我將上層同學與低層同學參差安排在離中間靠前的位置上,方便老師對他們的指導和教學。
上層同學的濃厚的學習氛圍能感染到其他的同學。另外也考慮到高層學生操作較快,課堂節余的時間更多,抽出一些時間教導低層同學,在時間上每個層次的同學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差距,又能很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通過實際操作,目前看來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那位完全不會的同學,當老師沒辦法經常顧及到他時身邊也能有一位比較好的同學幫助他操作。另外也會具體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如比較喜歡講話或者自己不喜歡操作的同學,會安排在中間或比較方便走到的地方,上課時更多巡視指導。
二、課堂上有必要練習和拓展練習
機房課與普通文化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的不同是,機房課需要更多的實踐操作。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盡量分出不同層次。我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必要練習和拓展練習兩個層次。先根據要求,合理地安排每節課的知識點,設計的題目要達到要求。這樣的題目是不論上層還是低層同學都必須掌握的內容,不能再降低要求。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一些拓展,可以是操作要難度、深度提高,也可以練習量增加一些,或者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長及個性自主練習。
例如,在教學word的圖文混排這一部分時,結合前面的知識,我要求學生能根據樣張及題目說明設計出一張美觀的信紙。我給出的這個樣張就是必要練習。而拓展練習是使用給出的文章、圖片等再自己設計一個電子報,要求文檔排版、表格、圖像操作、頁面操作等都能表現出來。通過這樣的題目,在實際操作中,上層同學能很快完成基本的題目,在這個時候,他可以有余力地幫助老師指導低層同學的操作。在指導的同時,也可以根據拓展要求,根據自己的學習知識和能力設計電子報。到一節課結束,上層同學完成了必要操作,幫助了后面的同學,也能完成一部分拓展要求,而中層同學基本能完成,部分開始自己拓展操作,最好的低層同學在老師和旁邊同學的幫助下,也能將本節的內容自己操作完成。最后的時間差距不會落得很多,而且必須掌握的內容都得到了實踐。
當然,實踐上的內容也可以利用一些課余的時間,合理利用。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勵自學。像word、excel或ppt這些軟件,在菜單及操作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對于上層的同學,在完成本堂課的要求后,可以通過書本等方式自己先摸索其他的操作。所以,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樸素的分層方法,能有效地解決“有的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到很難掌握,而有的學生卻覺得所學的內容過于簡單”這樣一種不平衡的矛盾,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