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事業論文
作者:張雪 應朝宇 呂璐瑤 宋明明 鄭超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根據主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以及制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行動實施這一目標的過程。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醫學院校近年來開設的課程,各方面尚未發展成熟,且醫學教育具有特殊性,因此,此次調查研究對于學校了解學生的職業規劃的現狀,并以此作為參考性指標,指導大學生就業非常有必要。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天津醫科大學衛生事業管理專業2008~2011級全體學生共計130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2008級29名,2009級27名,2010級36名,2011級38名。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編制的調查問卷。此問卷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資料、自我認識、職業規劃、學生需求反應四部分內容。由研究小組成員進行調查,采取現場發放、不記名填寫、現場收回調查表的形式。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30份,回收128份,剔除無效問卷4份,最終有效問卷124份,有效率95.38%。
1.3數據分析
采用SPSS16.0進行資料的錄入統計和分析。
2結果
2.1自我認識狀況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對選擇專業依據做測評時,有37.9%的學生是被學校調劑才選擇此專業,僅有20.2%的學生認為適合自己;對本專業作評價時,僅有29.8%的學生表示喜歡此專業,同時有12.1%的同學表示不喜歡;對興趣和能力特長了解程度做評測時,都有近一半的同學表示不太清楚。表明較多公管專業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特長,很少結合自己的特點去選擇學校和專業。
2.2職業規劃狀況
對職業規劃做測評時,僅有14.5%的學生對此進行過非常清晰的規劃,有50%的學生僅做過近期的并沒有長期的規劃,剩余的35.5%未曾做過詳細的規劃,提示大部分學生還未考慮或沒考慮清楚未來發展方向。畢業后去向狀況。對此做測評時,51.6%的同學選擇直接就業工作,38.7%的同學傾向于繼續深造讀研,同時也有9.7%的同學并不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更想立即就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學不清楚自己的未來發展。在畢業后選擇工作時,僅有25.8%的同學表示非常有信心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剩余較大部分認為找到的工作會不適合或者畢業就會失業,對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們對找工作普遍缺乏信心。我們發現目前該專業的學生在職業規劃方面意識較為欠缺,他們往往沒有明確清晰的規劃。
2.3學生需求反應
在對學生職業知識來源做評測時,僅有19.4%的學生表示知識來源于學校,其余大部分均來自于父母或自我學習。95.2%的學生表示很需要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同時如果學校提供職業規劃選修課,93.5%的學生愿意選修,但對學校目前提供的職業規劃大賽和講座等指導服務59.7%的學生覺得一般甚至是不滿意。
3對策分析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情況不佳,既有學生主體發展意識缺乏等主觀原因,也有學校個性化服務支持不足等客觀原因。[1]
3.1個人方面
職業生涯規劃時,首先就是要對自己進行自我評估。在此基礎上,就應該進一步制定職業發展的計劃和策略。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長期、中期、短期3種可行性計劃的結合,在時間安排上,分階段的實施,如大學四年過渡期(儲備知識、技能、素質);畢業后3~5年嘗試期(到相關企業熟悉管理業務等);畢業后5~15調整確立期(抓住機會,實現目標)。
3.2學校方面
(1)高校本身應該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就業指導中心的建立、相關課程的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舉辦等措施的開展。
(2)在生涯規劃的開設形式上,學生們更傾向于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交流。另外,針對全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一起開授此課,無法具有針對性,效果也不好。學校可以將現有的課程拓展為講座、職業生涯社團規劃活動等,細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提高教學的針對性[2]。例如①專題講座,邀請本專業成功人士,結合人生歷程和典型案例做專題講座。②素質拓展,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案例討論,模擬求職面試等。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的對本專業學生開展職業能力、心理素質、道德、求職技巧、醫療法規、醫患溝通技能等培訓。對于衛生事業管理這門新興專業而言,學校也應該及時把握畢業生的工作情況,統計工作單位和學生個人反映的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足對在校生的培訓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
3.3社會方面
社會力量應該與學校合作,聯合開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更新教育內容,把最新的職業規劃成果、經驗教訓、管理理念深入教科書和課堂,使學生獲得最前沿、最實用的知識。
4結語
在醫療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醫學生作為特殊群體更應該系統的剖析自己,調整心態,明確方向和目標,更好地安排好自身的大學生活,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