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事業論文
作者:袁長江 陶芳標 單位: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十分重視,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揚州會議”的召開,在教育部、衛生部的直接領導下,各級政府對學校衛生工作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學校衛生工作網絡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使得我國學校衛生隊伍日益壯大,能力不斷加強,對推動學校衛生工作的開展、促進各項學校衛生措施的落實,提供了有力保證。為進一步提升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服務與工作的能力,不斷拓展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教科研的職能,切實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有效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和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斷創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資源,積極搭建“三個支撐平臺”,實施“三個行動計劃”,為促進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和學校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個支撐平臺”,提升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科研能力
2008年以來,在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積極創新、引導和團結下,《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聯合全國10余家中小學生衛生保健所進行廣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聯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個支撐平臺”,即“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為主形成科研技術支撐平臺,以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為主形成科研現場支撐平臺,以《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為主形成科研成果發布支撐平臺”。通過打造三個平臺,有效地整合了全國資源,并形成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進而提升了學校衛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學校衛生工作的新領域。
1.1搭建三個平臺,實現共利多贏“三個支撐平臺”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贏的良好局面。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術支撐平臺,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了收益:一是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年來,協作開展了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衛生行業專項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等;二是實現了全國性科研大協作,進一步推進了學院科研課題的申報工作,完成了我國青少年身心病理癥狀、體育鍛煉行為、睡眠質量、飲食結構、自傷行為數據庫;三是經過科研現場的鍛煉、學習,培養了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促進多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礎,協作單位共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四是成為推進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如開展我國兒童青少年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中國兒童青春期第二性征發育、中國兒童青少年用眼行為等課題研究。通過科研合作和技術培訓,不僅為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人員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漁”,同時也使高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國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科研現場支撐平臺的建設,一是打破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長期以來主要以開展學生體檢工作為主的僵局,在高質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礎上,推動了學校衛生工作的全面開展;二是轉變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長期以來形成的“日常工作難以開展科學研究”的舊觀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質量;四是部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在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幫助下已開始積極申報當地的科研項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開始收獲高質量的科研碩果,一批高質量的科研論文已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以專版刊出,在學校衛生研究方面發出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的聲音。《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發布平臺,一是真正實現了從被動“編”雜志到主動“辦”雜志觀念的轉變,全面提升了期刊編輯水平;二是通過科研合作、協作和積極融入,進而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三是確保了雜志高質量的稿源,使組稿和約稿走向科研前沿,實現訂單式約稿。
1.2搭建三個平臺以來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聯合發起,在合肥首次召開國家“863”項目“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方法的建立與應用研究”課題培訓和協作組會議,邀請全國9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參與課題研究,來自哈爾濱、北京、太原、武漢、重慶、廣州、貴陽、紹興、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兒少衛生專家參會。安徽醫科大學科研處與9家課題協作單位簽訂科研合作協議,并給予科研資助。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專家和研究生到現場指導,2010年順利結題。目前這一研究共發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9篇;合作單位發表文章21篇,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紹興市研究專版”。2008年8月,召開了國家“863”課題資料分析會議,9個地市的16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參會并得到培訓。同時,邀請8位來自全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的專家參加了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承擔的國家“十一五”教育科學重點項目分課題“中小學健康體檢表標準研究”的咨詢。2009年10月,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分會青春期學組,邀請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貴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家擔任常委或委員,16家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參加了“青春期發育與健康”論壇。2010年8月13-15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發起“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應”論壇及全國協作組會議,來自哈爾濱、沈陽、天津、上海、廣州、昆明、武漢、鄭州、太原、寧夏、重慶、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學校衛生專業工作者以及兒少衛生學專家與會,共同研究我國兒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問題和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應,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選題,形成了來自哈爾濱等13個單位合作的“中國兒童青春發動事件評定標準協作研究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率先發表,近期在國際上發表我國城鄉男女兒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發育事件的時間進程、評定標準等方面的論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聯合開展大協作研究的成功經驗,為制定中國兒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發育評定標準提供了基礎性數據。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發育與健康監測與隊列研究論壇暨全國協作組會議”在合肥市召開。本次會議是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全面提升學校衛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開的。來自北京、廣州、中山、陽江、廈門、重慶、鄭州、沈陽、呼和浩特、太原、西安、烏魯木齊、新鄉、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學校衛生專業工作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就我國兒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問題、精神健康狀況和評價方法的挑戰、世界范圍內重要隊列研究等進行學術交流。陶芳標教授和與會的27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家就我國兒童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設計構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研究設計構想等內容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初步達成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中國兒童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兩個協作研究。幾年來的實踐顯示,三個平臺的建設推進了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務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對促進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0年9月,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與沈陽市教育局、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認真總結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30年來發展的經驗以及在學校衛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現狀和變化,5篇較高質量的論文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2011年第5期發表。同時,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還與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合作。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國部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來,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利用全國合作的課題,成功地培養了博士生1人,碩士生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