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朱偉驊 馬康健 蔣利龍 吳世深 占春燕 單位:黑龍江大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教育自始至終起著教化國民,啟迪智慧,完善品性,推動進步的巨大作用。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民族復興的起點,人類進化的樞紐。在中國崎嶇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偉大的教育家,像孔子、韓愈、陶行知、蔡元培、張伯苓等等,他們睿智的思想、光輝的品性、堅定的教育主張,在中國的教育史上燦若星河,永放光輝。跟隨時代脈搏“,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站在世界發展的高度,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此中國出現了轟轟烈烈的科技大發展,經濟大繁榮。在新時代,作為教育的直接受用者,我們在接觸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習文化、科技知識的同時,又在不斷對比古今、反思中外,逐漸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和不足有了自己的見解,尤其是聯系基礎教育看待高等教育的改革,做出自己的分析與總結。
1大學怪象令人警嘆
這里提出在中國教育中發人深省的兩個怪現象。第一個現象就是一提到中國教育,人們首先想到中美教育對比,而大部分人會提到“創造力”,中國教育過于死板,課上是“一言堂”、“滿堂灌”,學校做的是填鴨式教學,學生是知識的奴隸而非智慧的主人。中國的中學生年年都可以拿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大獎,但是在中國的高校中,卻沒有任何成年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美國雖少有中學生拿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的,但是美國的成年人卻是世界上拿諾貝爾科技獎最多的。一位著名學者說“:據統計,一般立國30多年便會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前蘇聯1917年立國,39年后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獎,捷克41年,波蘭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新中國已立國50年,現在還不知要等多少年[1]。”另一個數據是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此外,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2]。這就出現了著名的“錢學森問”對中國教育的深切質疑,社會對中國教育的批評更是不勝枚舉。
第二個現象,從2001年國務院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到今天,中國進行了十余年素質教育,從小學、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政治到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還有課本中不斷加入《論語》、《詩經》、《弟子規》、《陋室銘》等國學經典,本應對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了較高提升,但高考失利跳樓、大學情感受挫輕生這樣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上有扶人反被誣的“彭宇案”,被碾女童冷漠無助的“小悅悅事件”等等。這些拷問國民道德的事件更是對中國素質教育的尖銳審問。
2痛定思痛剖挖積弊
2.1中國大學教育對學生創造力的禁錮美國邁阿密大學的黃全愈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中國學生在“綠鳥、花狗、黑貓、黃獅”中指出哪一個與其它三種不是一類,得到的答案豐富地甚至讓美國的學生吃驚,如一個女同學說選“綠鳥”,因為這里面只有“鳥”能反映女人的溫柔,像“小鳥依人”。立馬就有一個男同學說選“黃獅”,因為這里面只有“獅”能反映女人的兇悍,像“河東獅吼”。黃全愈教授認為這說明“中國人不缺乏創造力,中國人缺乏的是我們的老師沒有創造這樣的環境給我們”。反思中國的基礎教育課堂,老師普遍喜歡能答對問題的學生,而問題都有標準答案,課堂有嚴格要求的紀律,老實聽話的孩子受表揚,討論問題要放到課下,上課基本上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問的環節,更不要說隨意發言。
可能學時緊張是一個原因,但因此“廢除”學生的質疑精神,這就成為大學生能做題但方法單一,思維保守的原因。“中國學生能做題”令世界印象深刻,題海戰術使得學生們在較短的時間得出正確的答案,有了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驕人成績,但在日后的發展中當沒有已知條件時候,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利用一切能用的資源完成設計時,對比美國從基礎教育就注重“悟”即智慧的開發,到大學階段利用已有資源自己完成課題的得心應手,中國學生往往就像無頭蒼蠅失去了方向,這時才會想到原來我們一直是在已知條件下解決問題而不會在大量資源中提出問題、實現自己的想法。而科學不只需要學習模仿,更重要的是創造,而思維的活躍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下更應提倡“創造思維是第一生產要素”“,創造力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劑”。
2.2大學素質教育的不徹底性
中國已經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素質教育,成就是值得肯定的,比如:2010年教育部組織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成果獎評選活動,向全國31個省(市,區)征集評獎項目,各地報到教育部的共有900多項,經過嚴格的評選,最后有343項獲獎。獲獎項目涵蓋了課改所有領域,獲獎者涵蓋了全國范圍的城市、鄉村,涵蓋了教師、校長、大學專家、科研人員、行政人員等。這次評獎的范圍之大、參與人數之多、評獎過程之熱烈而嚴格都表明了改革的深入程度[3]。但在實踐中卻出現有兩個突出的問題:
其一是何為“素質”、何為“基礎”,以偏概全。“基礎教育”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作為個體終身發展的基礎,即在基礎教育階段,個體需要在知識、視野、精神面貌、生存能力、道德品質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只是人們所理解的“雙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作為國家、社會和民族發展所需要的基礎,即基本的國民素養[4]。而“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為主,以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5]。但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下,大部分學校中把“素質”定義為“科學文化素質”,而忽略了“人文素養”,社會的實用性需要使“素質教育”偏離初衷。
其二是教育成空中樓閣知行脫節。雖然我們一直在提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從基礎教育考試開始,首先就是在以“升學率”高低評價好壞的學校教育,把“人文道德素質”束之高閣,避而不談;然后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總是為孩子考了高分而表揚,對孩子考試的分數低而責備,很少有意識地進行傳輸“如何做人,怎樣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