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設計論文
一、以空間體驗性取代視覺印象
空間體驗性的建筑一般不會太強調外在的視覺表達,它們是一種“隱居”式的存在。這類建筑的主角便是空間的體驗,它們外表樸素,人來往于其中只被其空間的豐富性吸引,以此達到弱化建筑形態的目的。張永和在用友軟件園研發中心的設計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基本肌理,創造出了不同形式和標高的院落空間,營造出了豐富的空間體驗場所。員工穿梭于不同的院落,踏著不同標高的平臺,享受著不同植被帶給人的大自然的美好,讓人分不清是室內還是室外。
1.分解強形體
強形體的分解是指把一些巨大的建筑體塊分散成幾個個體的設計手法。它是通過把建筑由一尺度夸張的強形體變成一尺度適宜的建筑群落而達到弱化建筑形態的效果。這也即所謂的化整為零的手法。
2.追求理性規則的流線化形態
流線化形態是指建筑的平立面呈有機形態,以理性的曲面或曲線讓建筑在視角上產生自由流動的感覺,以無楞無角的狀態來模糊建筑的外輪廓,達到讓建筑形態弱化的目的。諾曼•福斯特的倫敦市政廳其橢圓形造型是通過對全年的陽光照射規律進行分析,總結出建筑表面的熱量分布圖,然后利用這一結果確定建筑的外表面形式,以達到用最小面積的建筑表皮促進能源效率最大化的目的。這類流線化形態是基于科學的分析之上的,因此使形態思維更具有理性特征。
3.室內空間室外化
室內空間室外化傾向是當今比較受青睞的設計手法之一,特別是在高層建筑中這種手法經常被用到。設計師往往通過分而不隔的設計手法將室外空間的界限進行模糊,讓其與室內空間相互滲透融合。因此這樣的該空間兼具室內和室外空間的特性。最常用的手法就在立面上運用綠化和水面等軟物質將建筑立面的硬性“弱化”,這樣不僅可以與周圍的景觀進行呼應也可以美化內部的環境,解決了人類在有限用地范圍內渴望貼近自然的矛盾局面。
4.自然材料的獨特運用
自然材料很容易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表現出地域性特色,不會讓建筑的存在有突兀的感覺。但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域材質存在著很多缺點,它們脆弱、易損、色澤不均勻等。所以必須要對這種易破損、易腐壞的材料進行創新改造,才能讓它們得到重生或再利用。
5.柔化邊界
建筑邊界,顧名思義,就是由建筑實體圍合而成的界限,它會使得內外空間明確分隔,領域感強烈。那么我們能不能通過什么手段將建筑的邊界柔化,讓其起到一種連接的作用,連接建筑本體與周圍的環境呢?柔化邊界不僅可以促進城市空間的相互融合,避免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也可以加強室內外空間的滲透,使自然景觀進入建筑,提高室內環境的品質。青浦私辦公大樓的設計,大舍用一個長60m,高12.5m的正方形透明玻璃邊界,創造出一個界于室內與自然之間的過度空間。它時而通透,幾乎能讓我們一眼就能看穿整個建筑;時而又是那么的朦朧,讓人感到一種煙雨迷蒙的江南意境。建筑因為這一模糊的邊界與環境相互滲透,進行著對話,也因為這一邊界的存在,形式感得以弱化。
6.形體簡潔化
弱化建筑的形態首先就得保證建筑形體的簡潔化,因為一旦形體復雜,就會不自覺地加強建筑本身的視覺效果,建筑的巨大的物體性也會被暴露無遺。其實只要分析一下這類建筑師的建筑佳作不難發現它們都擁有簡潔的外觀。最簡潔的東西也最為難能可貴,特別是在這樣的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之中,本質也許是最吸引人的。而對于建筑,若能保持原來本質、樸素的氣質就更難能可貴了。與花哨的體塊相比,設計師們可能更感興趣于建筑的細部以及對建筑本身氣質的營造上。
二、結語
弱化建筑的形態,可以減小建筑對場地的壓迫感,營造一個以城市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為主角而不是以建筑為主角的場景,這對當下的建筑設計為盲目追求個性而產生的極大排他性具有積極的批判意義。如今,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特別是對與人們生活和工作有直接關系的人居環境尤為重視。而建筑形態的弱化則帶來了具有人文關懷的溫馨和諧空間。了解并掌握形態弱化的設計手法對營造一個復蘇人性、撫慰人心的人居環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本文作者:高盤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