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虎俊昌 單位:迭部縣初級中學
中小學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起步階段,是集中辦學推行素質教育關鍵時期。一提到素質教育,大多數農牧村老師對此概念還存在著困惑與模糊,片面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對基礎課程教學的解放,是一種在快樂的游戲中培養學生音、體、美專長的教學模式,是開放式的個性教育。培養學生專長,張揚學生個性,比過去更注重學生的特點,這是千真萬確的,但對基礎知識重要性教育忽視的觀點恐怕就不太合適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教育好似一條平坦寬闊的大道,對學生個性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反,基礎不牢固,基石部分松軟干癟、千瘡百孔,即使再結實的大廈也會有傾倒的可能,基礎扎穩了才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把素質教育同基礎教育脫節的想法和做法是對我們開發后備人才的最大障礙,我的觀點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不能放松基礎教育教學,也不能忽視學生身體、語言交際、創造、表演等素質的培養,"相互補臺,好找一臺,相互拆臺,共同垮臺"。只有把素質教育與基礎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會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充滿和諧生機與活力。對此,本人認為農牧村小學基礎教育的開展應該是:
一、抓好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目前農牧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薄弱環節,由于居住相對分散,文化氛圍不濃,育人信息閉塞,上學觀念落后,經濟發展滯后的劣勢,對從事農牧民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農牧民從遙遠、偏僻的山鄉一隅把子女送到學校實屬不易,在此深表同情,可是由于部分子女錯過適齡兒童的教育階段,部分子女年齡又偏小,這些子女學前教育本身就缺乏"營養",面對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對適齡兒童必須經過學前嚴格的管理與教育,既要排除農牧村子女素質教育難以開展的心理障礙,又要樹立農牧民子女并不比城鎮幼兒園學生差的信念。農牧民子女實際上就是起步晚點兒、受語言障礙的制約以外,智力并不差,只要我們科學的編班,耐心的引導,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是會趕上基礎素質具有優勢的學生的。到底從哪些方面著手去做,我們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從實際出發,具體:
(一)、從日常行為習慣培養入手。日常行為的良好習慣是養成教育的前提,是勤奮好學的開端,一個舉手投足的行禮,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一個天真的握手言歡的道歉,看到地上的垃圾,彎腰撿起,凳子擺放不規范,隊形不整齊,都需要老師身體力行去陶冶,天長日久學生的行為會步入正規。學生的素質提高,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也不是個別的才藝展示,只有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才為以后的人生成長鋪平道路,"萬丈高樓平地起"斯道理也。
(二)、充分發揮"雙語"教學的互補優勢。雙語配合促使農牧民子女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學前教育實際上是學生與學生,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溝通得和諧,學前教育就容易進行,質量上升就快。不會使用雙語教學的教師,盡可制作大量的圖文并茂的卡片,剪貼一些報刊雜志圖片恰當的運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畫一畫,寫一寫,表演表演,都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傳遞成功的信息。
(三)、靠近孩子,用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教學中。一定不能小瞧農牧民子女的學習能力,也不能指望家長給你有多少教育資源的配合去發展,更不能等待學生自然會上進,家長給我們的熱切期盼就是對教育的大力支持,成才的任務就落在我們老師身上,我們不僅要在課堂內外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的引導與管理,而且要在衣、食、住、行上悉心關愛,尤其是寄宿生。用愛心喚起孩子們的求知欲,這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最有效的良方。
(四)、漢語拼音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前提。農牧民子女學漢語必須從漢語拼音開始,漢語拼音是農牧民子女學齡前學習漢語的踏板,掌握了漢語拼音的拼讀規則,進入一年級就方便多了,要求和引導學生盡快熟練地掌握6個單韻母和23個聲母以及16個整體認讀音節,因為進入一年級就是正式步入了中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學習任務和目標要求隨之由輕到到重,由低到高,學習節奏明顯加快,否則就會力不從心。
二、開展好農牧村基礎教育重在讀、寫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語文重在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味,通過讀加深學生理解掌握漢語的基本功。讀的范圍要廣,要細,凡是涉及到詞語、句子、段落都要讀,通過讀題明要求,通過讀培養學生認知能力與學習習慣,在一二年級要求每個學生按照拼音基本上自讀課文明白課后練習的要求。"讀"過不了關,對以后的學習就會帶來許多麻煩,素質教育的目的就難以達到,農牧村子女為何到了高年級頻繁出現說話、遣字造句詞序巔倒的弊病?就其原因除了受本民族語言的干擾外,在讀上花的功夫還不夠,要想朗讀成頌,決不可放松晨讀,晨讀要常抓不懈,且要注重方式,形式多樣。集體讀、分組讀、個別讀;默讀,朗讀,邊讀邊想都要具到,不是說讀就讓學生扯高嗓門像和尚念經讀一氣,讀的目的要明確,指定內容朗讀,帶著感情去讀,對讀的細節要隨時糾正,魚目混珠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果不認真對待,就使裝腔作勢的學生錯過晨讀的大好時光,最終成為永遠的"后進生"。
三、農牧村小學基礎教育重在訓練
訓練也就是鞏固知識的過程,即"積累運用"的過程,學習語文就是長期的積累與運用過程,積累多了語言也就豐富了,說話寫話相應的明白通順,運用起來順手牽羊。基本功的訓練要貫穿在各學科中,一字一詞一句都要牢牢掌握,通過聽寫、組詞、寫話達到基本功訓練的目的,循序漸進,熟能生巧,"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農牧村基礎教育"看似尋常實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些年,新課改把許多學生與老師弄懵了,五花八門的教具使用,參與式教學的嘗試,游戲式的課堂教學,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全班學生互動起來,可一到戰場,就蔫了,分析原因,就是忽視了基礎教育,沒有認清素質教育的本來面目,把素質教育的過程簡單粗糙化。一句話,基礎教育不到位,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