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思想論文
作者:楊謹瑜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媒學院
南朝梁蕭氏父子指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tǒng)、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四人。他們既是梁朝的統(tǒng)治者,又是梁代文學的領軍人物。受晉宋時文學風氣影響,他們都表現(xiàn)出了言語崇尚的風格,但同時他們又對文學有著自己的體會與認識,并為當時和后世文學做出了貢獻。梁武帝以開國之君的身份對文學進行提倡,必然對梁代文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蕭綱與蕭繹是“宮體詩”的倡導者,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南朝綺麗文風的形成。作為整體來看,四蕭的文學思想除了受到時代風氣與社會思潮的影響之外,他們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傳承也是很明顯的。梁武帝曾寫作了大量艷詩,客觀上對蕭綱與蕭繹的“宮體詩”創(chuàng)作有很重要的影響,而蕭統(tǒng)正是他所提倡的雅正文風的承繼者。
蕭統(tǒng)、蕭綱、蕭繹之間的文學對話對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為統(tǒng)治者,除蕭統(tǒng)外,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都表現(xiàn)出了與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相反的一面。在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中,強調(diào)最多的是儒家的詩教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部分作品,這些作品大都缺乏文學性,并不能代表他們真正的文學思想。能夠代表他們真實文學思想的是那些言語綺麗風格的作品,其中以蕭綱的“宮體詩”最為典型。就文學產(chǎn)生來說,他們提倡的又不是儒家的詩教觀,而是蕭氏所倡導的物感說。總體來說四蕭并沒有真正踐行他們所提倡的詩教觀,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離它越來越遠。為了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這種文學思想的成因,本文擬對他們的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其中的詩教觀念做出具體分析。
一、儒家詩教觀念對四蕭的影響
“詩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經(jīng)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①詩教,就是用《詩》進行教育的意思。溫柔敦厚,指態(tài)度溫和,樸實厚道。在古代,《詩》也是可以用來歌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②《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③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辟館,造次以之”,非常重視禮樂教化,并多次下詔,修禮作樂。④《訪百僚古樂詔》中說:“夫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所以移風易俗,明貴辨賤,而《韶》《?C》之稱空傳,《咸》《英》之實靡托。魏晉以來,陵替滋甚,遂使雅正混淆,鐘石斯謬。”⑤《立學詔》中說:“建國君民,立教為首。砥身勵行,由乎經(jīng)術。”⑥這里強調(diào)的是禮樂教化,但從中可以看出,梁武帝提倡儒家的文學觀念,并且受到了詩教觀念的影響。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梁武帝的影響下,受到的儒家文學觀念的影響更為明顯。他在《文選序》中引《易經(jīng)》的話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將文學看作教化百姓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他還進一步引《毛詩序》中的觀點說:“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關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姑風雅之道,粲然可觀。”⑧由此可知,蕭統(tǒng)也是提倡“發(fā)乎情,止乎禮儀”⑨的儒家詩教觀的。他十分推崇“雅正”的詩風,從《文選》所收錄的作品來看,典雅之作多于華靡之作。駱鴻凱先生說他是“黜靡崇雅”???,這很好地體現(xiàn)出了蕭統(tǒng)的詩教觀立場。梁簡文帝蕭綱也受到了詩教觀的深刻影響,他也是十分注重提倡詩教觀的。他曾在《請尚書左丞賀琛奉述制旨毛詩義表》中說道:“臣聞樂由陽來,性情之本。《詩》以言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倫敦序。……孝敬之德,化洽天下,多識之風,道行比屋。”???這表明,他已把《詩經(jīng)》看作治國的基礎。梁元帝蕭繹受儒家思想影響也極深,深信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這很自然地使他去提倡儒家的詩教觀。他在《召學生教》中說:“吾親承天旨,聞《禮》聞《詩》,方欲化行南國,被于西楚。”“化行南國,被于西楚”???,這自然也就涵蓋了詩教觀在內(nèi)。
綜上,從蕭衍到蕭繹,他們都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詩教觀念的影響。并且這種思想構(gòu)成了四蕭文學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們對此卻沒有正面提倡,而是經(jīng)常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出相反的一面,這就形成了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這種實際態(tài)度當然不是他們文學觀念的真正表現(xiàn),可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因為這是他們文學思想中的一部分。具體說來,這種儒家文學觀念自有其形成的原因。
二、蕭氏文學思想中詩教觀念的形成原因
梁朝當時上承魏晉宋社會思潮的余緒,受到了玄學與佛教思想的嚴重影響,這時儒家正統(tǒng)思想雖然有減弱的趨勢,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在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那里,儒家思想仍然具有很強的主導性。也就是說,梁朝當時的思想是三教合流,而儒家略有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之下,儒家思想對統(tǒng)治者仍然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在封建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中,儒家經(jīng)典是必修課,并且是被作為立身之道來學習的。
蕭衍在《會三教詩》中說:“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jīng)。孝義連方冊,仁恕滿丹青。踐言貴去伐,為善存好生。”①并且,這種影響很深刻的,因為即便在他沉迷于佛學時,所寫的《凈業(yè)賦》的序引用的也還是《禮記》中的語句,而且結(jié)尾的“永劫揚其美名,萬代流于清風,豈伏強而稱勇,乃道勝而為雄”②,更是體現(xiàn)了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觀念。蕭衍對蕭統(tǒng)、蕭綱、蕭繹的培養(yǎng)也是如此。《梁書》中說昭明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jīng)》《論語》,五歲遍讀五經(jīng),悉能諷誦。五年六月庚戌,始出居東宮。太子行仁孝,自出宮,恒思戀不樂。”③而簡文帝蕭綱在侯景之亂后題壁時寫道:“有梁正士蕭世纘,立身行道,始終如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shù)至于此,命也如何!”④俗語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立身行道”一句中,可看出儒家正統(tǒng)教育對他的影響之深。而梁元帝蕭繹則是“聰悟俊朗,天才英發(fā)。年五歲,高祖問:‘汝讀何書?’對曰:‘能誦《曲禮》。’高祖曰:‘汝試言之。’即言上篇,左右莫不驚嘆。”⑤這里既可看出蕭繹的聰明,也可看出梁武帝對兒子進行儒家教育的重視。蕭繹自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五歲便能夠背誦《曲禮》。從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學習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并且這種學習的影響是深遠的。可以這樣說,儒家思想對他們的一生都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倡儒家的文學觀念,特別是詩教觀念就順理成章了。其次,除了可以立身行道作用外,作為統(tǒng)治階級,必然還會注重儒家思想在封建統(tǒng)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倫理以及三綱五常觀念是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四蕭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必然會提出許多向儒家經(jīng)典學習的言論。《禮記•經(jīng)解》中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同上《禮記•經(jīng)解》)同時,也可由此看出,儒家文學觀念是與儒家經(jīng)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其中首要的就是詩教。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儒家的文學觀念強調(diào)文學的事功價值,并且高度重視文學和學術對于維護政權及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作用。這是儒家文學觀念被提倡的現(xiàn)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