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學科教育
本文作者:王文林 單位: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安師實驗高級中學
1問題的提出
筆者認為,探索與應用客觀規律的學問叫科學。無論哪門科學都是如此。將科學知識包括科學內容、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通俗地傳播給公眾叫科普。通常講的科普知識是指比較淺顯易懂的、常用的科學知識。一般說來,一個人具有的科學知識叫一個人的科學素養。據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調查結果,我國(大約指大陸)公民的科學素養比發達國家落后約20年,“科教興國”,加快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是個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所以國家在有關文件中指出“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點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也有了長足進步,但還有不少青少年相信各種算命,包括生辰八字、星座以及風水等;有的還相信神靈能幫助解決各種問題,有的甚至誤入了邪教的圈套,受騙上當,造成了嚴重后果。這些事實說明對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亟待改進與加強,那么怎樣改進與加強呢?青少年要學的科普知識,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已寫入各科的教材中,是一些最基礎的科普知識,主要在課內學習;另一部分是未直接寫入教材的科普知識,一般在課外學習。青少年課內要學習:語、外、史、地、理、化、生等,不僅種類多,而且每門學科要練習、復習、考試。學好每門學科,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務,占用了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負擔是重的。筆者認為將學科教育與課外的科普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必定能減輕一些負擔,而且能提高學科教育質量,還能擴大知識視野,是一個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方法,這是什么道理呢?事實果真如此嗎?
2理論根據
根據系統論有:P系統總功能=P1(各元素功能和)+P2(各元素聯系產生的功能)。系統是由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要使總功能P大,不僅各元素功能要好,即P1要大,而且P2也要大,即各元素互相協調配合要好,P2才會有理想的效果,協調配合越好,P2就越大;反之各元素不協調配合甚至互相排斥,P2就很小,甚至可以是負數P2<0,這時的總功能就很小了。比如一支足球隊,可以看成由9個元素(人)組成的系統,要使總功能(戰斗力)大,不僅每個隊員要技術,體能好,即P1大,而且各隊員要協調配合好,P2才會大,各隊員協調配合越好,P2越大,那么整體功能(戰斗力)也越大;反之隊員如果鬧矛盾,不協調配合,P2就小,如果互相排斥,也可能P2<0,這時整體功能就很差了,所以P2是很重要的。相類似的,可以把對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看成主要由學科教育與課外的科普知識兩大元素組成的系統,要使總功能大,不僅要學科教材編得好,課外的科普知識要選擇好,而且要使兩者有機結合,在學科教育時要滲透、聯系課外的科普知識。這樣必然會提高科普教育的質量,那么怎樣使兩者有機結合呢?
3相關建議
3.1結合學科介紹一些科學常識
科學常識滲透在衣食住行等每個生活領域,一旦聯系結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學習興趣,不僅有利于理解學科知識,而且對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科學常識還滲透在各種自然災害的現象中,如暴雨水災、缺水旱災、雷擊火災、中毒病災,地震大災,還有高溫寒潮、冰雪大霧、臺風龍卷風、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這些涉及人的安全與生存,一旦聯系學科知識,必然引起注意,增加學習動力。
3.2結合學科介紹一些新科學技術知識
新科學技術已廣泛使用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往往都看得到摸得著,比如結合數學學科中的四則運算的減法,可以揭示生活中廣泛利用電子設備查詢、搜索或自動控制中,主要利用了減法,就是將信息變成一個二進制數輸入電子設備中,然后與存儲器中的信息一一比較,就是兩個二進制數相減,如果差不等于0,表示兩者不同,再換一個比較;如果差為0,表示兩者相同,即查到了就可立即顯示出來。所以一些新科學技術知識的基本原理往往并不復雜艱深,小學生也能懂得。又如一些學科中涉及禮貌道德教育,實際上現代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要求得到別人尊重是人的需要,好像口渴要喝水,饑餓要吃食物一樣是一種需要,懂得這個道理,就容易有禮貌、講道德。
3.3結合學科介紹一些識別迷信的科學知識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心理需求增多。在利益驅動下,各種迷信活動紛紛出籠,使人受騙上當。筆者認為下面三條原理是識別迷信的有力武器。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論是算命、看風水、星座,還是什么特異功能或什么“氣功大師”的學說,只要用事實檢驗一下,就容易識別真偽,比如有人相信出生時辰或人的星座可以決定人的性格與命運,那么為什么同一時辰出生或同一星座的一些人的性格與命運差別這么大,謊言不攻自破。
(2)“物質不滅定律”告訴我們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不斷運動變化著的物質構成,物質是不能被消滅的,可以經常改變形式。由物質組成的事物可分為非生物與生物兩大類。大量事實已證明,生物是從非生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是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與自然選擇逐步進化的結果,人體也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當人的生命結束時,組成人體的物質就變成另一種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根本沒有什么鬼神,所以有些德高望重的宗教界領袖也說:“神、上帝是根據人們的愿望想象出來的。”
(3)“量變到質變定律”也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有句名言“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成荒謬”,印證了這條定律。正規宗教可以“凈化心靈,追求高尚”,得到國家保護,理應得到尊重,“同一個藍天,同一個夢想”。但目前有極少數人披著宗教外衣,或打著“科學”旗號,制造一些奇談怪論,搞迷信活動騙取錢財,危害社會。邪教利用迷信活動甚至謀財害命,不可等閑視之。筆者認為,對于某個事物過度信任或崇拜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一切事情叫迷信。不良后果主要指損害人的利益,破壞社會和諧穩定,污染環境等,如果沒有不良后果,那就是一種信仰,應得到理解與尊重。青少年可塑性較大,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大。對他們傳播一些科普知識,往往很有效。比如筆者兒童時期聽了不少鬼神傳說,變得膽小,好像生活在恐怖的環境中,生了病在老人的帶領下到廟中求神拜佛喝“仙丹”水來治病。后來有位小學常識課老師,上課時結合教材講:生病到廟中喝“仙丹”水是迷信,鬼神是沒有的,要講科學,這些話印象很深,記得很牢,后來我膽子變大了,也不去廟中喝“仙丹”水治病了。這位老師對我的科普教育使我終身受益,十分感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