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學教育論文
一、以師范為特色的高等師范教育學科
近代中國高等師范從清末優級師范學堂發展到民初的高等師范學校,進而發展到“高師改大”運動后的師范大學及高等師范學院,教育學科始終是其核心學科,也是特色學科。雖然高師教育學科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性,但縱觀近代中國高等師范教育學科發展的總體歷程,其設置模式緊緊抓住“師范”作為特色。訓練師資的特殊環境。高師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職業學校,主要造就中等學校校長、教員和從事教育工作的其他人才,這種特殊使命要求營造一種特殊的環境,正如“訓練軍人,必以軍事學校為其特殊的環境也”。①在高師校園內,除了教育系科設置外,還把教育學科作為公共必修課程,這與普通大學相比就多了一層教育的氛圍,此外,各系還開設了專業教學法課。平時,高師也從“師范性”出發建設學校文化。所以教育學者鄧萃英在論述高等師范獨立設置的理由時,其中有一條專門講到高師的學校環境,認為高師校園“彌滿教育的空氣,它里邊的人富有教育的興趣,抱終身服務教育的決心;入其中者可于不知不覺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況且四年中間既就教育學科系統的學習,復各就其科的方法,分別研究,其效果非他種學校所可企及,是當然的道理。”②高等師范這種獨特的校園環境和教育氛圍的涵濡浸漬,使教育學科師生對于教育實踐的興趣油然而生,對于教育事業的信念日益堅定。增進職業道德的人格訓練。所謂人格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自身的言、行、情、態等所表現出的為人的品位或格調”。③高等師范教育學科的學生畢業后絕大部分從事教師這一職業,而教師的對象是人,“人是活的,自己有主張,不能由教育者隨便捏扁搓圓,教他怎樣他便怎樣,……一般職業上所用的機械的辦法,到此全不適用,只有人格感化的力量最為有效。所以師范生人格鍛煉,比求知識、學方法還要重要”。④
因此,重視學生的人格訓練是高師教育學科的又一重要特征。如北平師大教育系專門組織研究委員會,經過多次開會商討,制定了《導師制訓導綱要及實施辦法》。高等師范教育學科充分認識到實施人格訓練的重要性,從教師到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課外,全面推進人格訓練,并把人格訓練作為教育學科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從而增進教育學科學生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面向基礎教育為主的教育學術。不同歷史時期的高師教育學科均充分意識到教育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清末優級師范學堂的加習科,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學生必須學習教育課程,但其性質相當于教育專修科;民初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除教育專修科,還成立了教育研究科,認為不設置教育研究科,無以促教育學術之進步;到1922年“高師改大”后,北平師大的宗旨是“造就師范與中等學校及教育行政人員,并研究專門學術”。⑤高等師范教育學術研究與普通大學教育學科的學術研究有很大的區別,正如北平師大校長李蒸所言:“于學術上,不在石破天驚之發明,不在鑿空探險之奇跡。而在平實正確,求一人人共由之路,以奠全國中等教育之基。”⑥顯然,高等師范教育學科的學術研究主要面向基礎教育,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基礎教育發展服務,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增強實踐技能的教學實習。清末《癸卯學制》規定優級師范學堂附設中、小學堂及教育博物館,各類實業教員講習所均附設實業補習普通學堂,作為實習基地。民初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師范學校規程》中指出:“本科第三年級學生,應令在附屬中學校小學校實地習練;專修科選科生最后學生(此處“學生”應為“學期”———引者注)亦如之。”⑦
1921年,北高師制訂《本校教生實習大綱》,對學生教育實習的內容、次數、時間、地點等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高師改大”后,高等師范的教學實習制度漸趨完善,先后頒布了《師范學院學生實習及服務辦法》、《師范學院學生教學實習辦法》等,高等師范教學實習漸趨制度化,為高師教育學科的實習奠定了制度基礎。與此同時,高師教育學科對實習予以特別關注。如北平師大教育系成立后,先后建立附屬中學、小學、幼稚園及鄉村教育實驗區,作為實習的場所和基地,并規定每個學生教學實習必須達到8小時。從1931年起,又將參觀與實習從最后一個學期提前到第四年第一學期,以便留有相當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抗戰期間,西北師院與蘭州市合辦國民教育實驗區、社會教育實驗區、家庭教育實驗區等,成員多半是教育系師生,并規定“教學實習滿16學分方得畢業”。⑧當時設有附中、附師和自強小學,供學生開展教學實習。“學習教育行政課的同學,還得實習學校行政工作。除了在學校有教育實習外,還得利用暑假到農村進行社會教育實習。”⑨高等師范嚴格的教育、教學實習制度,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學科學生的教學實踐技能。總之,近代中國高等師范教育學科的設置尤為注重師范特色。高師訓練師資的特殊環境和重視學生的人格訓練,有助于培養教育學科學生對教師職業的崇高信念。教育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術研究等均充分強調面向基礎教育,并把教學實踐技能的提高作為培養師資的關鍵。教育學科已成為高等師范的支撐性學科,高等師范教育學科在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中也以師范性作為其鮮明的特色,在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發展和繁榮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以學術為靈魂的國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
近代國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在建立與發展過程中,在學術氛圍營造、課程設置、研究機構的創建、教育學術問題的關注等方面,逐漸形成了以“學術”為靈魂的發展模式。濃郁的學術氛圍。國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自一成立就在學術濃郁的氛圍下成長。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在就任演說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⑩蔣夢麟掌校后進一步發揚蔡元培的學術主張,認為“學校之唯一生命在學術事業”,???他在晚年曾說:“著者大半光陰,在北京大學度過,在職之年,但知謹守蔡校長余緒,把學術自由的風氣,維持不墮”???。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則提出:“學術之研究,應特別提倡,為國家根本計,學術不精,則凡百不能進步。”???東南大學改稱中央大學后,校長羅家倫提出要準備一個好的學術環境,讓教師安心學術,讓學生集中精力去研究。國立綜合性大學濃郁的學術氛圍,使教育學科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學術氛圍的浸染,為教育學科的學術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文理滲透的課程設置。國立綜合性大學充分利用其學科門類齊全,學科之間滲透性強、融合性好等特點,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專精的專業知識又要文理并重。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曾告誡說:“若側重應用科學,而置純科學、人文科學于不顧,這是謀食而不謀道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