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交通經濟論文
在全球金融海嘯余波未盡的時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十二五”時期第二年。今后幾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什么樣的國際國內環境?宏觀經濟變化趨勢將會怎樣?為了促進我國經濟及交通運輸更好地發展應當確定什么樣的政策?這些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國際經濟變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盡,對世界及我國經濟的影響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反映在交通運輸方面,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不僅改變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率,擴大經濟總量,而且將促進交通運輸方式改變,提高運輸效率;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交通管理和運輸組織發生重大變革,使客貨運輸管理、運輸工具控制、運輸安全等方面發生巨大飛躍;新能源技術及其產業化,將為交通運輸工具節能減排提供技術支撐;隨著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轉化為電能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燃油類交通工具將逐步被電動型交通工具所替代;歐美由于債務危機和失業率居高難下,內需不足,經濟復蘇放緩,進出口大幅減少,而這些國家的進口占我國出口很大份額,國際貿易運輸海運比重較大,因而,發達經濟體進出口減少影響我國貨運增幅減小,而道路運輸比重相對提高;我國周邊國家俄羅斯、蒙古、印度、老撾、緬甸、越南、朝鮮等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相對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較快,從2011年經濟增長的情況看,俄羅斯4.3%,蒙古國9%,印度8.4%,老撾8.6%,緬甸5.8%,越南5.9%,增速均高于發達經濟體。因而,國際貿易回升較快。周邊國家與我國貿易加大,將擴大我國道路運輸總量。
中國經濟變化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將恢復較快增長,但受投資和消費需求實際增速下降及其波動影響,以及經濟周期交替的影響,GDP增速波動幅度較大。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呈小幅回落態勢。全年GDP增速將回調到8.7%左右,比2011年減小0.5個百分點,總量達到54萬億元。經濟增長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需求特別是出口增長明顯放慢。2012年消費增長相比2011年繼續放慢,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3.8%,實際增長10.5%左右,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2012年出口增長明顯放慢,預計全年出口增長10%左右,比上年下降10.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預計2012年全年增長20%左右,比上年下降3.8個百分點。預計“十二五”時期比“十一五”時期GDP年均增速降低2.2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預計“十二五”時期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增速相應下降,2015年相對2010年分別增長56%、45%,總量分別為23432.5億人公里、62915.1億噸公里。在產業增長結構中,重化工業比重較高的情形下,道路貨運的比重相應較高;在重化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提高的情形下,道路貨運的比重相對下降,而道路客運的比重相對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產業比重為10.1:46.8:43.1,預計“十二五”期末三次產業的比重為7:46:47。預計2015年道路貨運周轉量比重下降到28%左右(“十一五”期末為30.6%);道路客運周轉量比重上升到58%左右(“十一五”期末為53.8%)。“十二五”時期城市化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將保持在2.5億左右,城市化率將達到5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個百分點,因而城市客運總量比農村客運總量的比重顯著提高。由于城市容積率的提高,道路空間開拓的有限性,公交車客運和軌道交通客運的比重將顯著提高。
我國經濟及交通運輸發展的政策取向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穿“十二五”經濟社會工作一條主線。轉變發展方式的路徑主要是資源利用方式從資源的粗放型利用向集約型轉變,推動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從主要依靠投資驅動向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協調推動轉變,拉動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從重化工業為主向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的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轉變。
一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繼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有效地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轉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多種手段有機結合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積極發展低碳技術和減排技術,關鍵是要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確保實現“十二五”提出的節能減排新目標,確保實現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減排40%-45%的目標。從能源長遠發展戰略考慮,我們要率先發展太空太陽能產業。保障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政策取向:開征和調節資源稅,推進資源和要素價格改革,開征環境稅,在產業政策上強化環境準入,完善消費品價格政策體系,在進出口手續中增加環保閘門,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
二是提升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要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協調拉動經濟增長,關鍵是調整社會收入分配結構。“十二五”時期,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政策取向,在宏觀收入分配格局中降低國家財稅增長幅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在企業分配格局中,縮小企業利潤留成比例,擴大職工分配比重;健全以按勞分配為主、各種要素按其貢獻參與分配的科學政策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取向,實施優先保證五項“人人享有”的保障政策,即免費的義務教育和中職教育、少量收費的基本衛生保健、適當的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養老安排。
三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已經基本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個定量指標:第三產業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規模;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比2010年提高10—15個百分點,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包括財政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