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生產是對生物及其環境條件的控制。其發展水平,通常是由恢復和增強土壤肥力的方式,以及生產工具的類型來衡量的。按照這個標準,可以把人類農業生產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即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它們之間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不同而具有質的區別,這種區別是由生產工具、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生產力的組合方式等不同表現出來的。循環經濟是對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齊建國等[1]認為:“循環經濟是在深刻認識環境污染與資源消耗之間關系的基礎上,以環境保護為目標,以資源節約和物質循環利用為技術手段,以制度創新為推動力,在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和滿足市場需要的前提下,以環境污染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資源效率最大化來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科學體系基礎上的大農業。也就是說,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化工業裝備和現代管理科學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的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現代農業建設中,提高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對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循環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的比較分析
“循環經濟”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ennethE。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2]。到了20世紀80~90年代,發達國家為了提高綜合經濟效益,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以生態理念為基礎,重新規劃了產業發展,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形成了新的經濟潮流。它是國際社會在尋求解決資源、環境和經濟增長之間矛盾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種模式是物質循環、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即“資源能源消耗少、經濟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從物流的方向看,傳統經濟模式是一種單程式經濟,即“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所構成的是物質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圖1)。單程式經濟是指傳統工業化模式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廢棄物”的技術經濟范式。其基本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循環經濟模式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它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與運行模式,以“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原則,以及減少廢物優先的原則作為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以達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目的(圖2)。可見,循環經濟是在傳統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否定、創新而形成的更高級、更先進的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比傳統經濟具有更多優點。如,其是以生態系統理論、工業生態學理論等為支持理論;以綠色核算體系(綠色GDP等)為評價指標;以預防為主、全過程控制為環境治理方式;以環境與社會持續發展利益為追求目標;以封閉型物質能量循環網狀經濟(資源利用→綠色工業→資源再生)為運動方式,并具有資源循環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低開采、高利用,廢物零排放或低排放,對環境友好等特點。
2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農業生產與自然界的關系密切,本身具有資源循環利用的特點。當今,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快速發展下,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4]。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使得農村可獲取能源的種類增多;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小農經濟已逐漸被市場經濟所取代,家庭養殖逐漸被規模養殖取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加快,產生了“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協會+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生產模式,以家庭為基礎的種養業物質循環渠道發生了變化;城市化的發展帶來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土地面積的擴大,因此,要求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產生了一些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如更好地進行土地集約經營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等。這就要求在資源的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的整個過程中,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組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把傳統依靠資源消耗增加產量的粗放式經濟,轉變為通過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推進發展的集約式經濟。所以,建設現代農業,應該發展新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即一種與當今不斷發展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相適應的現代循環農業。是針對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農業經濟增長新方式,核心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理論與產業鏈延伸理念,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和組織方式變革,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農業生產中的每一個物質環節,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時實現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和創造良好環境,使農業生產和生活真正納入到現代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3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和對策
3.1指導思想
3.1.1樹立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的持久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模式,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最少的資源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應堅持資源利用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積極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鼓勵制度創新,積極開發綠色技術,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及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政策措施體系,建立健全循環型社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