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戲曲論文
在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傳統戲曲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和挑戰。為了應對挑戰,傳統戲曲自身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戲曲除在編排、演出等方面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之外,更大的變化是傳播方式的變化———即現代傳媒介入戲曲傳播。傳播方式的變化所引致的后果,是拓展了戲曲傳播的時間和空間。在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附著在音像制品之上的戲曲節目,經由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再度傳播,是由媒體從業者將戲曲成品進行解碼后重新編碼,編輯成適合媒體樣態播出的節目(這是一個新的成品),再將節目通過媒體發送出去,由受眾接收并解讀。戲曲經由廣播傳播的過程,往往是線性傳播即“直播”的過程,意味著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同步傳播發出,直到“直播”結束,作品才完整呈現,與此同時,受眾也完成了接收和大部分解讀,也就完成了解碼—編碼—再解碼的過程。
1.再編輯優勢
在現代媒體誕生之前,中國戲曲本身是一種線性的文化產品,具有邊演出、邊收看的性質,而當戲曲演出被用錄音錄像進行記錄之后,再經由現代媒體進行播發的時候,上述過程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價值。在再編輯的過程中,傳播者可以加入自己的思維和構想。不同的傳播者,會用同一素材制作出完全不同的節目,這些節目非但外形不同,連內在含義也不同。比如一出戲可以本戲全播,也可以摘選唱段,還可以搭配其他唱段綜合表述某一思想。素材固定之后,還可以用同一素材,加上傳播者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傳播者獨有的心理感受,變造出不同的思維趨向。葛蘭西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在藝術、法律和經濟行為中,以及在所有個體和集體生活中顯露出來的世界觀。”也就是說,不同傳播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或自己所代表的意識形態,有意無意地加入到再編輯的節目內容中,通過播出獲得受眾的欣賞,這個過程就會將節目所包含的文化價值以思想方式傳遞給受眾。
2.技術優勢
中國戲曲的受眾有獨特的審美習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演員是不講究化妝的,更談不到制作每個劇目獨有的舞美和燈光效果,老戲迷經常只注重演員的唱功,這就是常說的“聽戲”而非“看戲”。在現代技術水平下,高科技的記錄設備將盡可能保真地錄制下演出內容,特別是在電視錄制時,電視播出本身對節目質量的要求較高,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好的燈光條件和舞美效果;而廣播特別是立體聲廣播對聲音質量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電臺錄音的效果甚至超出現場觀看時某些觀眾的感受。此外,運用技術手段可以記錄一些老藝術家的演出水準,即使已經故去多年,他們的風采仍將呈現給廣大觀眾,彌補物是人非的距離感,例如至今仍可以通過廣播欣賞已經去世多年的秦腔演員郭明霞所演唱的《趕坡》。同時,健在老藝術家年輕時的藝術記錄,也能使受眾體會他們昔日的風采。這都是過去技術條件下所無法實現的。
3.效果優勢
戲曲在和媒體結合之后,作為精神消費品,媒體所傳播出來的戲曲作品就有了再度流通的可能,而與戲曲本體僅僅局限于劇場消費大大不同了。現場觀摩具有較強的直觀性,但僅作為一次性消費。例如演職人員演出某一劇目,當今觀眾一般僅需購票一次就可全劇觀摩,但也僅有一次觀摩的機會。而媒體的戲曲節目雖然也是一次性播出的線性結構,但對受眾來說卻是進行反復消費的機會。例如某觀眾可以在電視上反復觀看演職人員的表演,只要該節目被電視臺反復播放。而通常來說,通過廣播和電視欣賞戲曲的成本要遠低于觀摩現場演出的價格,這對于鞏固戲迷群體具有較大的意義。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戰線提出“三貼近”的要求,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一指導方針當然也可以運用于戲曲傳播領域。盡管現在仍有許多劇團在基層演出,而且現場演出的觀眾效果往往比較強烈;但現場演出的傳播效果和性價比顯然遠不如通過媒體進行傳播。陜西戲曲廣播所編排制作的《千年等一回—黃土地原生態藝術絕響品鑒會》薈萃了陜西十三類珍稀劇種,集合了近百名民間藝人,以原生態的演唱和表現形式,為全國觀眾展示了一場原汁原味的陜西戲曲。該節目在央視戲曲頻道現場直播之后,引起了廣大觀眾強烈的反響,以至于央視在半年之內就十余次重播。可以說,任何一場現場演出,若不是經過媒體傳播,都不會收到如此強烈的效果、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4.傳承意義
中國傳統戲曲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具體體現以及多種傳統藝術的聚合體,不僅是曾經存在,而且在當下繁衍,還要在未來延續。戲曲從誕生到完善的頑強生命力,就得益于能緊扣時代脈搏,并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與時代同行。戲曲和大眾傳媒,特別是和廣播電視相結合,的確是中國傳統戲曲在當下語境中為自己找到的一條出路。目前,國內有四家省級電臺開辦了戲曲廣播,還有國家級戲曲電視頻道一家、省級戲曲電視頻道一家,而至于非專業頻道(頻率)所開辦的戲曲節目更是數不勝數。戲曲要突破困境和當代傳媒尋求結合,就需要創新和堅守。所謂創新,是利用當代傳媒作為傳播手段,由傳播者用符合當代受眾審美方式的舉措,加入符合思想體制的傳播傾向,將傳統意義上的戲曲重新包裝并推向受眾;所謂堅守,是指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戲曲所內蘊的恒常價值觀、普世人文品質,各劇種獨有的舞臺呈現模式,在時代精神的引領下進行摘選。
由此,戲曲藝術的傳播效果大大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起到重要的作用。作為傳統文化的優秀表現形式之一,中華戲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和歷史積淀,她的傳承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現代傳媒的記錄與傳播;現代傳媒,作為當代科技最迅捷的集大成者,其對戲曲市場與受眾有著占有的內在沖動,以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戰略引領,這都將使其自覺地將視野聚焦于傳統戲曲藝術。因此,兩者的內在結合是必然的、深刻的而且是水乳交融的,并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