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美文學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將提高教育質量放在了重要位置,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教育部2000年批準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同時,要求英語人才應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其中包括必備的文學知識。而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為此,試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闡述如何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教授英美文學課程。
一、英美文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英美文學教學是英語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美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提高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它不僅使學生擴大知識面,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獲得英語學習必要的文學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敏感性,以及敏銳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英美文學的重要性一直未變。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其他專業、非專業課程對文學課的擠壓、高校擴招后教師教學工作量的加重等等方面的因素,導致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興趣逐年降低,使得英美文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1]。英美文學的教學一直延續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傳授知識,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缺乏創新,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輸入,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對教師教授的文學知識和文選作品只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以期達到考試過關的目的,沒有任何自主性地發揮,等考試結束,這些靠死記硬背而記下的東西很快就會被學生忘得一干二凈,更不用說讓學生對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創造性的思考與研究。那些文學作品中的智慧、感情、經驗、原創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審美意識,都會喪失在這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中。除此之外,由于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文學流派眾多,作家風格紛繁多樣,而分配給文學課的課時卻極為有限,教師不得不在極為有限的課時內盡可能多地灌輸書本上的知識,努力做到面面俱到,這樣對教學內容詳略主次不能作到科學把握及合理的取舍,只會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課時,采用何種有效途徑才能使英美文學課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門課,成為教師們努力的方向。
二、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英美文學教學
運用網絡技術進行英美文學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基礎的授課模式,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多種形式的網絡材料為基礎的授課模式。而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正是符合建構主義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忽視教師指導作用的學習模式。網絡教學具有極大的優勢。首先,網絡是一個開放型的巨型資源庫。它能為英美文學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最前沿的教學素材。網絡中的資料是動態的、實時更新的,而且涵蓋了社會(包括文學)的方方面面,為師生雙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選擇余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網絡學習過程是交互式的。網絡界面能夠實現人機互動和教學互動,實現了一對多和多對多。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流媒體和音頻視頻教學,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得知識。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在網上搜集各種文學資料,和同學們一起研討,這就突破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這類教學過程更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此外,計算機還可以進行大規模作業批改,考試評分以及各種教學管理,使教師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手段的改革會從根本上引起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變化,使英語教學逐漸從教師主導的課堂講授法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法。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學理論基礎
從學習論的角度來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要理論來源。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2]。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而在這四大要素中“情境”被置于首要位置,這說明了學習中的環境對學習者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謂的“情境”就是指學習環境中的環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認知主體也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包括社會文化)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識意義都是隨著學習環境的變化而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的。因此,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3]。由此可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參與所給信息的認知與理解,積極建構意義。它強調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重要性。這就為我們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上教授英美文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英美文學的教學也要在建構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教師要通過一切網絡技術,創建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