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美文學
一、引言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將“英美文學”定為英語專業必修課,并明確規定其目的是:“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之所以大綱如此肯定英美文學課的重要地位,是因為文學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有效步驟。除了文學課信息量大、課時量少這一矛盾外,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傳統文學教學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教法陳舊、單一,教師上課費時、費力,而學生感覺效果差。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教材的編寫和選擇出現了偏差:教材編寫或重古薄今,或只見文史不見文論,加之仍有教師沿用以教材為主體,以教師口授為中心的傳統教法,使教學活動被教材牢牢限制;第二,媒體單一,文學來源于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學生在課堂上卻感受不到除聽覺外的多種感官刺激,以至于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又可能存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安排不科學的問題。隨著目前支持學習設計理念的學習活動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完善和注重交互性和參與性的WEB2.0技術的日趨成熟,為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本文旨在對基于LAMS學習平臺,并以Web2.0技術為支持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進行研究,以期為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語言教育模式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源于皮亞杰(Piaget,J.1986)的結構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取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逐漸形成認知結構的結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追求的是永恒的結構,掌握概念、事實等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通過掌握概念、事實,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期實現對知識之間的靈活運用(意義建構)。”[1]該理論倡導”以學習者(主體)為中心;強調以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為基礎來構建主體學習環境;重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架構。”[2]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先對整門課程及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由于建構主義情景化學習環境重視為學習者構造仿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資源,所以教師應再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創設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在該環境下應能仿真實際情境,從而激發學習者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學生在討論與報告的過程中,進行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實現了建構主義強調的“協作學習”。[3]本研究中從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課程組織以及課外學習支持工具的運用都遵循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理念。
三、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設計
1.界定環境概念與教學內容理念化構建
教學設計的環境的界定包括以下要素:人、時間、授課環境、教學資源、課程性質和學校規定,如下圖。“對上述界定環境概念的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決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理念化構建需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內容,確定教學對象,掌握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目的;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明確要增補哪些內容,要刪除哪些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定教材,指定教學進度,確立評估方法。教學內容理念化構建的成果就是確定了教學大綱。”[4]
2.建立教學目標
對于教學目標的建立,本研究參考了三種目前語言類教學研究領域組織教學目標的方法,它們是KASA(Knowledge,Awareness,Skills,Attitude)目標框架、[5]FredGenesee和JohnUpshur提出的LSSPM(Language,Strategic,Socioaffective,Philosophical,MethodorProcess)目標框架[6]和H.H.Stern提出的(Proficiency,Cognitive,Affective,Transfer)PCAT目標框架。[7]
結合英美文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培養目標,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借鑒了KASA目標框架中的Knowledgegoals(知識目標)、LSSPM目標框架中的Strategicgoals(策略目標)和Methodorprocessgoals(方法或過程目標)、PCAT目標框架中的Transfer(遷移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Criticalthinkinggoals(批判性思維目標),本研究的最終目標框架為KSMTC框架:Knowledgegoals(知識目標):界定了學生應了解和理解的知識,包括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社會學知識。Strategicgoals(策略目標):指學生學習語言所需要的策略。Methodorprocessgoals(方法或過程目標):描述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參與的活動。Transfergoals(遷移目標):為了延續學習過程,使學生具備將課堂上所學內容遷移到課外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goals(批判性思維目標):使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英美文學課程的課程組織
課程組織是“把所選擇的內容和材料與教學目的和目標聯系在一起,形成該課程的形態和結構。這同時也體現或形成了某種教學體系。”[8]在本研究中,課程組織的形態和結構很好的體現于LAMS學習管理平臺中,LAMS(LearningActivityManagementSystem)是由澳大利亞悉尼MacQuarie大學JamesDalziel領導的項目組開發的開源軟件,是目前應用最好的支持學習設計理念的學習活動管理系統之一。LAMS平臺具有良好的序列性,使得教學活動的進行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依據LAMS平臺的課程組織顯示出了與教學目標的較高的對應性。”[9]本研究使用的版本是LAMS2.3,所包含的工具主要有:聊天室、論壇、多選、公告板、問與答、調查、投票、學習資源提交共享等多種工具,靈活利用這些工具可以設計出有效的學習活動序列。LAMS運行環境的構建包括J2SDK程序的安裝、數據庫服務器安裝、Wildfire聊天服務器配置、LAMS程序包的安裝配置這四個環節。[10]下面以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教學活動設計為例說明基于LAMS的網絡化情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