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美文學
一“語言輸入”假說和“語言輸出”假說
Krashen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說”(TheInputHypothesis)[1],他認為人類獲得語言的唯一方式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當人們理解了輸入的語言信息,并且只有這種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才能使學習者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Krashen的語言輸入理論強調了輸入對于習得的先決條件,但是他忽視了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針對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設”(TheOutputHy-pothesis)理論的不足,二語習得研究者Swain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設”理論[1],她認為語言輸出能刺激學習者去注意表達的方式,提高對知識空缺的意識,同時激活認知過程,通過這個認知過程學習者可以獲得新的語言知識或鞏固原有的知識;同時外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對目標語不斷做出假設并對假設不斷修改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者試圖通過輸出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哪些是恰當的,從而盡快達到交際的目的。Swain的理論提出了以使用語言為基礎,學習者通過使用語言獲得反饋,從而了解到自己使用語言所存在的問題,進而修正并產生正確的語言;由此可見,單純的語言輸入或者輸出都不能促進很好的語言習得。輸入是習得的必要條件,輸出是習得的表征,更是輸入的終極目的,這對于英美文學教學研究,尤其是對獨立學院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和研究頗有啟發意義。
二獨立學院英美文學教學與教學研究的現狀
(一)獨立學院英美文學教學現狀
英美文學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知識必修課程。2000年3月教育部頒發并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凝聚在作品中的西方文明,感受西方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社會風貌、思維方式等;同時也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增強了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針對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胡文仲先生更是強調:“在外語教學中,文學作品往往能夠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材料。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沒有其他任何材料可以替代文學作品”[3]。
獨立學院則是在中國高等教育由傳統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的過程中,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辦學產生的、按新機制運作的本科層次的獨立二級學院。其培養人才定位于“自覺地以社會、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合理定位,走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子,強化教學工作,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4],即獨立學院要立足于教育教學,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的這種教學定位方式以及其生源獨有的一些特點如:相對普通本科高校的生源而言,其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較差、學習動力不足等,決定了其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相對較強,自主學習能力明顯低下。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功利主義心態日益突顯;他們更多的關注一些有助于就業的實用性課程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外貿函電等,只有極少數學生為了考研的需要或者興趣的驅使,把英美文學作為學習和畢業論文研寫的方向,從而使得英美文學課程被嚴重地“邊緣化”了。另外一方面,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自身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教材舊、難、教學內容的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眾多、作家風格多樣;而與此對照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單一。大部分獨立學院的教師還是奉行“史+文”的教學模式,實行“教師主講”、“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觀點,久而久之,學生徹底失去對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此外,大部分獨立學院的英語專業把這門課程安排在高年級即第三學年上學期完成,課時安排為每周2到3學時。(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為例,每周3個學時,全期共計48個學時完成該門課的教學)。要在如此少量的課時內完成英美兩國的文學教學任務,一般的教師只能匆匆地趕完教學進度,對于很多方面知識的教學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效輸入”嚴重不足,“有效輸出”更是收效甚微。而在教材方面,綜觀歷年來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教材,基本涵括了“史”和“文”兩部分,但極少有教材涉及到各種文學批評理論,而“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2]恰恰是該課程教學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忽視了對批評理論的教學,無論是偏重“史”還是偏重“文”,抑或兩者相結合,教師都只能是“授人以魚”,不能“授人以漁”。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沒有真正適合獨立學院特點的教材,也沒有完全適合獨立學院英美文學的教學模式。結果是一個學期的學習下來,學生只能大概地記住一些作家的名字、作品梗概,整體印象卻一片模糊,更談不上運用各種理論批評方法對作品進行解讀;這使得獨立學院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嚴重偏離了教學目的,從而在影響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同時,更嚴重地制約了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全面進步和長遠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獨立學院外語系的長足發展。
(二)獨立學院英美文學教學研究現狀
正因為英美文學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必修課,同時也是當前大多數高校考研所列科目的重要內容,所以它以其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無可撼動的重要地位吸引了眾多學者對之進行研究和探討。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該課程的設置、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例如程愛民從高校教師的角度研究了以上相關問題[5];范誼和苒渝平在研究中探討了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問題[6];吳瑾瑾在研究中分析了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的邊緣化問題與對策[7]。王進等人在研究英美文學課程的專業性質和分析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英美文學的專業化教學過程應該重視語言語用能力和社會文化意識這兩個層面的教學內容,也必須關注經典作品對青年學生主體的素質教育和人格塑造作用,同時,還必須更加重視引導學生主體通過各種研究性學習方式來進行比較思維能力與文化批判意識的素質培養等等[8]。但以上研究僅限于對國內普通本科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進行探討,而對于獨立學院這種有異于其母體公辦院校、更注重社會效益的辦學實體的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研究工作還處于零散的介紹階段,沒有系統的研究成果出現。目前國內僅有何雪春對廣東省4所獨立學院外語系的本科生進行了英美文學學習現狀的調查和分析[9];王艷芳等人在研究中提出了在適應獨立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生源狀態的前提下,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程應得到一些可行的調整方案[10]。但以上研究都沒有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指出改變獨立學院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現狀和解決目前教學困境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