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論文
《辛夷塢》以其清樸的語言和入禪的境界為歷代評論者而津津樂道,諸多學者都或多或少地從禪宗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如當代學者文偈的《即心是佛物我兩忘談王維<辛夷塢>中的佛境禪趣》,任瑞?的《論王維<辛夷塢><鳥鳴澗>兩詩中的禪意》以及絳云的《絢爛歸于平淡的虛靜心態———說王維的<辛夷塢>》,同時作者也發現另一位學者汪維維從文本細讀的角度對辛夷塢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分析。諸位學者對《辛夷塢》的解讀豐富了詩歌的內涵,喚醒了本詩的靈魂,使讀者受益匪淺。本文作者擬從體驗論的角度對《辛夷塢》進行分析。
一、體驗論
縱觀西方文學理論發展史,我們發現西方文學研究經歷了以研究作者為中心向以文本和讀者為中心的轉變。而中國文學鑒賞特別是詩歌鑒賞則不然,中國對文學的鑒賞自古就分為兩大類,受儒家影響的“托意言志”的說詩派和受道家影響的“直觀神悟”的另一派。對比中西方文學理論,我們發現西方的以研究作者為中心和研究文本為中心的文學理論與我們的“托物言志”的說詩派是有些暗合之處的,而西方以讀者為中心的文學理論與我國的“直觀神悟”以及常州詞派譚獻的“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又有許多相似之處。體驗論作為一種鑒賞文學作品的方式融合了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譚獻的讀者主導論以及西方的讀者反應理論。體驗論要求讀者把詩文當做體驗對象,通過詩文體驗作者曾經的感覺,心緒以及情感點滴。一首好的詩歌必須給讀者留下許多“空白”或者“間隙”,同時一個好的讀者也必須能夠去不斷的揭示“文本中的間隙和各種不確定因素”而不是“去揭示文本的統一性”。但是讀者揭示“文本中的間隙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必須建立在對作者生平、思想的充分了解和對詩歌本身細讀的基礎之上,不然就會本末倒置了。
二、從體驗論的角度解析《辛夷塢》
根據王維本人在《請施莊為寺表》記載:“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從中可以看出其母篤信佛教,這種家庭環境對于王維詩歌的發展和嬗變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另一個對王維詩歌發展和嬗變產生極大影響的事件便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平息后,王維應被當成叛軍處死,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應該說這一經歷對于王維的詩歌的發展有更加直接的影響。而《辛夷塢》便是作者在安史之亂平息后,居住輞川時所作的《輞川集》的一首詩歌。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辛夷花又名木筆花、望春花,玉蘭花。花大如蓮,分為紫色和白色兩種。作者在開篇就向讀者展現了辛夷花在春天生機盎然的畫面。作者從微觀入手刻畫辛夷花如芙蓉花一般盛開在樹梢之上,此一行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是作者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辛夷花本身形狀、作者本身的佛教信仰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芙蓉花的語碼意義決定的。辛夷花本身與芙蓉花極其相似,王維本人年幼受母親影響對佛教耳濡目染,晚年篤信佛教。《楞嚴經》云:“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于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于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在這首詩里辛夷花、芙蓉花與王維個人的潛意識渾然一體。再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把蓮花或芙蓉花比擬成高潔君子的傳統,從屈原《離騷》里面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夫容以為裳”到周敦頤的“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這一文化傳統下,我們可以體會到王維高尚的追求與思想。第二點是“木末”、“山中”兩詞,作者所用“木末”二字如汪維維女士所說木末二字雙聲可以產生回環往復,余音繚繞的聲音效果,其次用“山中”二字極言辛夷花所處之深幽和寂靜。此兩句點明了辛夷花在春季盛開怒放的情形。接下來兩句作者從宏觀角度描寫辛夷花,“澗戶寂無人”展示了辛夷花外部環境的靜幽,“紛紛開且落”此一句寫的動人心魄。“紛紛”二字用得好,不僅出于音響的效果,而且由于“紛紛”給人一種“梅落繁枝千萬片”。“開且落”三個字重點放到了“落”字上面。在這首詩中,作者像手握一架攝像機客觀記錄辛夷花的花開花落,不摻雜作者的任何感情。在這首詩里,我感受不到作者的喜、怒、哀、樂,這是經歷了人生的大的喜怒哀樂之后融合之后的感情。
諸位學者對作者及此詩中所蘊含的禪宗思想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晚輩不敢再狗尾續貂。本人就此詩中所蘊含的儒家思想—孔顏之樂,進行一下分析。孔顏之樂源于《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顏回之所以能夠居陋巷、飯疏食而不改其樂,不是因為顏回以居陋巷、飯疏食為樂,而是因為更高的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之時,無所憂無所懼,基本上處于自然本真的生活狀態。隨著我們的慢慢長大,我們開始向社會的共同價值標準看齊,從而使自己忘卻了自己的天性,使自己與自己的天性“錯位”,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忙忙碌碌卻又不知為何而忙,有音樂天性的人從事英語,數學之類的工作,喜愛文學的人當上了醫生。他們為了生存而生活,我們許許多多人都生活在別人的眼里面,很少自然,本真的活著。這也是我們為何有這么多不幸的一個原因。而《辛夷塢》向我們展示了辛夷花從生到盛而后轉衰的生命歷程,在這一歷程中我們看到辛夷花自然本真、不為外界干擾的生活狀態。子思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中庸),只有我們向內觀望,關注自己的靈魂,我們才可能更加了解自己的真正追求,才能夠摒棄外界的束縛,自然本真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