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圖書檔案
當前,出版業競爭激烈已是不爭的事實,全國近580家出版社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都在積極地探索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的出版機構利用自身優勢組建出版集團,整合出版資源進行股份制改造,積極搶占制高點;有的出版機構深挖內部潛力,在改革體制和創新機制上做文章,針對自身實際探索適合發展的經營模式,各自走出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使出版業呈現出萬馬奔騰、百舸爭流的嶄新局面。
一、出版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出版業整體改制現已進入收尾階段,把出版業整體推向市場,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此情況之下,一些新成立的出版社或小型專業出版社,由于出版經驗不足或由于出版范圍相對狹窄,迫于經營壓力,有的買賣書號或變相買賣書號,有的急功近利超范圍出書,違反出版管理規定,造成圖書品種繁多圖書質量下降,有的甚至同一類型書籍反復出版,不僅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更挫傷了讀者的讀書熱情,而且惡性循環,使圖書出版業的競爭更加嚴峻,更為堪憂。買賣書號或變相買賣書號的圖書一般分為以下三種。
1.有價值的學術著作。這種圖書由于發行量小,出版社要求作者承擔虧損或費用,這種出版形式也叫“自費出版”。此種圖書一般書稿質量還過得去,出版社再把好“三審”關,圖書質量還不致出太大問題。作者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出版社得到了“管理費”,兩廂情愿,皆大歡喜。按出版總署的界定標準,這種“自費出版”應該不算是買賣書號。但由于涉及作者要向出版社繳納一定“管理費”,有的人也將其稱為“買書號”。毋庸諱言“,自費出版”也出版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人為了評職稱等目的東拼西湊,圖書質量不高也就在所難免了。這類圖書由于沒有經營風險,如果不涉及敏感選題出版社都比較樂于接受,即使圖書質量不高,因為它印數少影響小,也不會給出版社聲譽造成多大影響。
2“.官書”,即由某領導掛帥主編并由公家出錢出版的圖書。這種圖書一般將所有預算打包交給出版社(也有的向出版社包銷一定數量),出版社的利潤取決于該書預算的大小和印制成本的高低,剩得多出版社就賺得多,與市場銷售無關。這種形式也叫“委托出版”,即由對方承擔全部費用“,委托”出版社安排出版。通常這種圖書都是官方運用行政手段編撰而成,然后再利用行政手段攤派發行,有的對行業發展有指導作用;有的編得不好成為文字垃圾,反倒造成了企業負擔。這種“官書”交給出版社是“領導的信任”,不但要出,而且要出好,出得漂亮。對出版社而言,出版這種書不需要選題策劃,不需要市場推銷,只要信息靈通做好公關就行了,而且出版此種圖書還容易評獎,所以許多出版社對此趨之若鶩,但遺憾的是出版這種“官書”的機會并不多。這種形式,按標準界定也不算是買賣書號,但實際上也有個書號因素在里邊,這是不言而喻的。
3.貨真價實的買賣書號。買方多是一些以各種名義注冊的文化公司,實際是書販子。他們抓來一些暢銷書稿,以最低價格向出版社購得書號將書稿印制成書,然后向社會打折扣批銷,牟取暴利。據有關人士介紹,上述出版形式現在是越做越大,大有與傳統正規出版平分天下之勢,發展勢頭相當迅猛。這樣的“文化公司”全國大城市到處都有,內部設置和正規出版社一模一樣,“選題策劃中心”“、第一編輯室”“、第二編輯室”“、總編室”“、出版部”“、發行銷售中心”等等一應俱全,所差的就是沒有國家正式批準的出版社社號和書號。這些“書販子”公司的骨干,大都是原來出版機構的從業人員,他們精通出版業務,熟悉圖書市場,善于經營核算,并結有銷售網絡,對全國各出版社的“書號”行情更是了如指掌。據說有的十幾個人一年的出書品種、銷售碼洋、實際盈利是許多上百人老牌正規出版社的好幾倍。許多出版社與這些“文化公司”都有著遮遮掩掩的密切關系。出版社經營不善,書號用不了“,文化公司”就成了親密的合作伙伴,各取所需,皆大歡喜。一個書號多少錢,現在市場上是有價格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樣的“文化公司”買書號出價絕對不會太高,否則他就賺不到錢!
一個出版社在經營模式上如果過多地依賴這種“文化公司”,政治上時刻承擔風險不說,經濟上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可以測算一下,假設一個中小規模的出版社一年成本費用是500萬,一個書號的價格是1萬元,要是都靠賣書號去維持生存的話,那么這家出版社一年至少得賣出500個書號!先不說出版管理部門給不給你這么多書號,就說你有這500個書號,現在書號價格競爭激烈,也不是你想賣就賣出去的。還有一個重要問題,買賣書號的書大都是敏感選題、熱門圖書,一切由“書販子”操縱,而“書販子”唯利是圖,一旦鋌而走險闖下大禍,吃不了兜著走的首先是出版社。
由此可見,買賣書號不但有違國家出版管理規定,存在很大的政治風險性,而且經營上也不是一種良好的經營模式。不去開發自己的市場產品,光靠出幾本“官書”賣幾個書號,經營上是養不活一個出版社,是肯定要虧損的,這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
二、新型出版社應如何走好良性發展之路
那么出版社,尤其是新型出版社,良好的經營模式究竟在哪里呢?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做文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過不斷摸索,逐漸找到和形成適合自身發展規律的路數和辦法,這才是正道。
1.好的選題便是成功的一半。上海文藝出版社以天價競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看中的就是這個選題的市場潛力。當時上海文藝以發行56萬冊揭標時,很多人表示懷疑,因為以現在的圖書市場,一本圖書發行五六萬冊已是天文數字,沒想到上海文藝一下子將此書發到了130多萬冊,而且還在再版之中——這簡直成了天方夜譚的神話了!上海文藝所以能創造如此突出的“兩個效益”,難道是他們瞎貓碰了死耗子撞了大運?筆者認為絕對不是。上海人做事一向精明,他們所以敢闖敢干,那是慧眼識珠,一眼看到了這個選題巨大的市場潛力。再說《狼圖騰》,這本在許多出版社門前轉來轉去的圖書,為何一下子被長江文藝出版社文學主編看中?因有專業眼光,知道這個選題的潛在的市場價值。此書一經出版,果然轟動,一時洛陽紙貴。此書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創下了我國出版物版權輸出價格的最高紀錄。上海文藝、長江文藝,如果不是以市場為平臺,以“兩個效益”為目標,光靠買賣書號能取得這樣令人欽佩的出版業績嗎?顯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