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產業論文
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圍
民族語言是指各民族使用的本民族語言、方言和語言習慣。民俗文化是指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中,以及受到一些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并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沉淀、演化、傳遞至今的特有的文化類型。民俗文化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物質類:與日常起居、勞動生產、衣穿住行、家居等有關內容;社會交際類:與家庭、族群、生活禮儀等有關內容;精神宗教類;與宗教信仰、禁忌、道德倫理、口頭文學等有關內容。
2我國語言民俗文化多樣性傳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語言民俗文化理論研究的落后
由于我國現代社會一直比較落后,所以對西方科技文明存在著仰慕和向往,再加上民俗文化主要保留在農村或受現代文明沖擊較少的地區,人群也主要集中在農牧民身上,這就導致學術界對民俗文化不夠重視和存在偏見,研究不夠深入。甚至在某段特定的歷史時期民俗文化被誤解為愚昧、落后、殘留的封建思想,如對民俗文化中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的批判與否定。認為民俗文化對現代意義不大,這就造成人們思想意識方面普遍對民俗文化沒有好感。這也導致了學術界對民俗文化不會給予過多關注,對其學術研究也相對滯后,限制了民俗文化的搶救和挖掘,導致了一些民俗文化漸漸淹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2.2語言民俗文化的遺失與沒落現象嚴重
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過程中,戰亂、遷徙?融合、災難等一直伴隨著這個古老的民族。隨著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民俗文化生存發展的空間和環境越來越狹小。大量的民俗文化已經被遺失,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沒落。比如在貴州有幾萬個自然村寨,生活著苗、瑤、布依、侗等多個少數民族。由于地處山區,與外界聯系較少,他們很好地保留了當地的民俗文化,但這也僅僅占到30%左右,其余70%的珍貴民俗文化都隨著時代的變遷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中。再舉例,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據相關資料顯示,地處中原的河南省有80%以上的民俗傳統和文化如語言、神話、傳說、禮儀、歌舞等都沒有被傳承下來。
2.3現實的羈絆束縛了語言民俗文化的發展
(1)由于我國的文化建設和保護一直是由政府主導,因此相關管理機構的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工作思路和運作方式等仍停留在原有的計劃管理體制層面上。工作中存在著只注重民俗文化展示的功能,對民俗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和傳承保護不夠,更談不上什么開發利用了。
(2)從民俗文化發展方面來看,存在著“國家主導,民間配合。國家辦什么,老百姓就欣賞什么”的被動接受狀態,民間的需求的主動性被壓制,語言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3)促進語言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相關政策不配套,相關管理機制也沒有理順和完善。缺乏促進語言民俗文化發展的動力。
(4)政府在語言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方面的資金投入數量有限,民間資本在語言民俗文化建設領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扶持。同時,在語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經濟和文化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具備一定文化藝術修養與創新能力人才也比較缺乏。
3語言民俗文化多樣性的傳承發展思路及對策
3.1發展語言民俗文化多樣性應遵循的原則
(1)寬容性原則
有關部門應因地制宜的大力宣傳當地的語言民俗文化,在社會上樹立起對語言民俗文化的寬容、愛護的共識,允許文化的多樣性,切實擔負起傳承語言民俗文化多樣性的責任。
(2)選擇性原則
在民俗文化中,不可否認會存在一些不健康、封建落后、良莠不齊等問題。因此在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中要進行比較、篩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健康、向上的語言民俗文化展現在大眾面前。
(3)創新性原則
時代在進步,語言民俗文化也要創新,可以把語言民俗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通過信息化、電子化促進語言民俗文化多樣性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3.2語言民俗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措施
(1)重點引導和培養典型語言民俗文化
可以重點引導和培養典型語言民俗文化,為語言民俗文化走向“前臺”創造環境。如一直無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東北二人轉,通過文化部門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以及民間資本的運作,現在已經在東北人民的精神文化陣地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擺脫了以往“黃”、低俗的代名詞。由些看來,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進一步放寬文化領域的準入制度,鼓勵民間資本以產業化的模式進行民俗文化市場的開發、利用和發展,給予語言民俗文化產業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參與到文化市場的交流與合作中。
(2)組織各方力量聯合對語言民俗文化進行發掘保護
語言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階段,我國的語言民俗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工作還需要政府來主導。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資源來組織考古、教育、文化、宣傳等部門聯合做好語言民俗文化的發掘,宣傳,教育等工作。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待遇上給予鼓勵,認真發掘和保護哪些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優秀語言民俗文化,評估它們的文化價值,并進行開發利用。
(3)資金、稅收等優惠政策
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經費用于民俗文化的發展,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對前景較好的民俗文化產業進行投資。同時在涉及到語言民俗文化的稅收政策方面給予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