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美術在初中教學的學科地位大受影響,當然,也制約著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我通過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當地課程資源的實踐探索,在注重直觀性、強調參與性、倡導開放性、面向區域性的基礎上,滲透校園類、家庭類、社會類、自然類等方面的課程資源,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發展學生多種感知能力、審美能力。
一、激發興趣,注重直觀性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發揮校內有限設施的多種功能。比如,七年級13冊教材第5課《迎接新的一年》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扎龍做獅,然后把學生組織起來表演舞龍玩獅;讓學生繪制各種面具,并戴著自己做的面具進行角色表演;讓學生用舊報紙、廢掛歷設計制作當地的傳統服裝,然后進行分組服裝表演;讓學生在校園內開展民間美術繪畫接力賽、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裝扮美麗的校園。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發展規律和美術教學規律,聯系本校美術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開展經常性的、創造性的、豐富多彩的課外美術活動,把校園變成學生美術學習的樂土。如積極開展美術興趣小組、美術專題講座、學生美術作品展、教師美術作品展等。
讓學生學到美術課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獲得美術課堂上難以得到的體驗和經歷。
他們在或多或少的成功的喜悅中,發現了自我價值,挖掘了自己的潛能,提高了美術欣賞和創造的素質。
二、實際運用,強調參與性
農村的孩子看到小雞覓食、小鴨在水中嬉戲,即被吸引而駐足投食逗樂;看到林中那些剛從冬眠中醒過來、緩緩蠕動身軀的昆蟲相當感興趣;有的對小道旁、草叢中那些含苞欲放的、不知名的點點星星的小野花情有獨鐘、競相采摘。大自然的春天實在太美了,以至于同學們不知不覺地融入春天打造的生機勃勃、變化萬千的景象中去,與大自然一起構成一幅幅亮麗生動的春日勝景。
滲透純真的情感,促進心靈交流與工藝美術相結合、促進切身生活與美術創作相結合。比如,在七年級14冊第一課《標志設計》時,有的學生家長開商店,就可以讓學生設計店標;上八年級15冊第二課《賀卡設計》,正好母親節到了,就可以讓學生設計卡片送給媽媽,傳遞親情;在教《色彩冷暖》時,根據季節的變化設計房間墻壁和窗簾的色彩;在教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時,讓學生從家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生活用品。這樣既彌補了通常美術欣賞課太抽象的缺陷,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學生對著自己喜歡的物品,愛看愛說,大大縮短了美術和家庭生活的距離。
三、講究傳承,倡導開放性
我平時喜歡收藏雜項,知道當地一些藏友手里都有些什么東西,比如根雕、木雕、十字繡、各種酒瓶、戲服、臉譜等等,這些大多使用了周邊特色資源,有助于工藝美術教學的開展。工藝品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美術教科書所無法比擬的。
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組織學生為當地政府部門、衛生機構題寫公益宣傳畫;學生集體外出進行美術創作,自娛自樂,體驗藝術美。
另外,還可以與思想品德課結合,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進行繪畫創作。這些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作品,顯示出十足的地方味兒,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四、激越活力,面向區域性
大自然有我們需要的一切,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增強自然類課程資源的滲透意識,讓課程資源滲透“寬”起來、“熱”起來“、火”起來。
1.滲透在自然景觀的欣賞中。
家鄉的霍山、歷山、青龍山多美呀;家鄉的根祖文化大槐樹、家鄉的佛教圣地廣勝寺、家鄉的明代建筑蘇三監獄等等多么引人注目啊,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形成一個生生不息、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系統。
2.滲透在藝術題材的發現中。
要發揮當地特色自然資源促進美術教學,鼓勵培養學生發現題材,讓學生尋找大自然的素材,并進行實地考察,親身感受,體驗他們的采集、加工、制作過程,最后以各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去年學生集體春游時,我就嘗試組織了以組為單位“環境藝術”創作活動,第一組學生在河邊用沙子拼畫了洪洞地圖,第二組學生用很多樹葉組成了一條多彩的大領帶,第三組把河邊不起眼的爛樹根變為寶貝,通過美術創作讓學生認識到有限自然資源應有節制地開采,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達到學習美術與關心人類發展狀況相結合。
顯然,只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獨特的課程資源優勢,結合新課程的特點,進行滲透,變被動為主動,大膽開展當地特色化美術教學,才能使美術教學充滿活力與生命力,學生才會喜歡美術課,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才能大幅度的提高。這些美術教學法,對初中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