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
一、由于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高校新生計算機知識的不斷提高,高校計算機基礎知識課程的教學面臨著新的非0起點的形勢。如何適應新的形勢?搞好計算機基礎知識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已開始進行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有關學習,教育部從84年開始就對中、小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下發各種文件,03年5月公布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標準”,規定01年人學的高中生必須學習信息技術課,高中階段總學分為144分,其中信息技術課占4個學分,4個學分中,2個學分是信息技術基礎的必修學分,另2個學分是5個模塊中任選其中之一的選修學分,5個模塊分別是:算法與程序設計(vB)、多媒體應用(FLASH)、網絡技術應用(Intemet)、數據庫(ACCESS)和人工智能初步。實施的時間表是:03年上半年標準出臺,并先在廣東省作為試點進行試驗;04年秋開始進行部分地區推廣;05年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雖然教育部對于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城鄉、地區差別和計算機信息技術與高考內容未緊密掛鉤等原因,人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水平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大學的教學仍面臨著O起點和非O起點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差異問題,給課程改革帶來一定的難度。
我省教育廳和有關部門早己著手進行這方面的教改準備工作,已組織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進行并完成了教材的編寫工作,并在這三個高校中對部分學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試教和試學,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召開本次研討會,目的是緊跟形勢,逐步在全省高校中推廣使用新教材,并同步進行與新教材相對應的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把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實施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使之與我省的高教大省和強省的地位相適應。
二、新教材介紹
本次會議推出的新教材共兩本,一本是理論教材《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程》,由南京大學張福炎教授和東南大學孫志揮教授主編;另一本是實驗教材《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實驗指導》,由南京師范大學張明、王必友、蔡紹櫻教授編著。兩本教材互相獨立,自成系統,可以分開教授,但分別屬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理論和實踐操作兩個領域,在省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同屬于一級的范圍。
1.《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程》
本書是為理論知識課編寫的教材,編寫時參照了國外有關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的思想,在廣度優先的原則下,對計算機信息處理相關的基本知識作了粗線條的全景式的介紹,允許初學者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問題可以在后續課程中再作進一步的深人了解。主要定位于大學本科和專科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側重介紹與計算機應用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又力圖能反映近幾年涌現出來的新技術和新發展。希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關于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多媒體和信息系統中100一200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識,了解10一20種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計算機應用。
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信息技術概述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第二章計算機組成原理剖析計算機硬件的組成以及它們的工作原理;第三章數字媒體及應用對數值、文字、圖象、聲音和視頻等在計算機中的表示、處理與應用作了簡單的介紹;第四章計算機網絡與因特網分析了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功能與原理;(以上由南京大學張福炎教授主編)第五章計算機軟件是程序設計與軟件開發的人門知識;第六章信息系統與數據庫重點講解了數據庫及其應用和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方法;(以上由東南大學孫志揮教授主編)全書內容適合一個學期使用,不同學科和專業可以設計不同的課程大綱,選擇書中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進行講授,建議理工科每周學時數為4,文科和社會科學專業每周學時數為3,藝術與體育等專業每周學時數為
2,即一學期學時數在36一72,各校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南京大學張福炎教授在示教后總結時建議:講課時宜多使用圖表、多舉例和演示;課外復習時,布置課外閱讀材料要與復習題相結合;在實踐方面,要增加綜合性的課程設計題目,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并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希望全省高校從事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的教師廣泛地開展合作和交流,把我省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2.《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實驗指導》本教材為實驗指導書,作為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上機實驗用書,本書以學生自學為主,不進行課堂教學,配有“實驗向導”光盤軟件,供學生在自學時按“依葫蘆畫瓢”的方式照著模仿學習,當然也可以在課內上機時間內,有疑難問題時,向實驗指導教師咨詢;或者在課內上機時間內,實驗指導教師先演示5一10分鐘,余下時間均由學生自己做實驗。
本書實驗內容的組織宗旨是:以因特網的使用為切人點,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在實驗過程中掌握操作技能。每個實驗均配以輔助教學軟件和相關的實驗素材,其內容可通過因特網在考試中心網站“exam.nju.edu.cn’’或配套光盤上獲得。
實驗內容共分八個單元,合計19個實驗:第一單元:信息瀏覽,實驗1:IE網上信息檢索,實驗2:連接Intemet及網絡常用工具使用;第二單元:操作系統.實驗3:windows基本操作,實驗4:文件和文件夾管理,實驗5:網絡資源共享;第三單元:電子郵件,實驗6:電子郵件的使用;第四單元:文字處理,實驗7:編輯排版論文,實驗8:制作電子板報,實驗9:制作特殊格式傳真文件;第五單元:電子表格,實驗10:人均收人分析,實驗11:利用Excel對數據庫進行數據管理和分析;第六單元:網頁編著與發布.實驗12:利用HTML標記語言制作網頁,實驗13:利用FrontPage制作網頁;第七單元:演示文稿制作,實驗14:演示文稿的制作,實驗15:演示文稿的個性化,實驗16:OFFICE、網頁綜合實驗;第八單元:多媒體制作工具,實驗17:制作多媒體自薦材料(一),實驗18:制作多媒體自薦材料(二),實驗19:制作多媒體自薦材料(三);在“實驗向導”光盤軟件中,19個實驗有41個版本的實驗指導,共有8個學校參與了研制,每個實驗至少有一個版本的實驗指導,一般有二到三個版本,最多的有四個版本,為學生自學提供了多種形式的選擇途徑。如果安排課內上機時問,至少應該不少于30個學時。